終於有機會分享這篇有關常用後製功能的文章了,因為近日新買了一台15吋的MPB,正在把影像處理的工作環境從原本家裡的桌上型PC,轉移到MBP上。轉移的這段過程花了不少時間,而且MBP的操作跟原本的PC大不相同,儘管MAC的UI設計的很好,但習慣終是難以瞬間就改變,因此光是整理最後這一篇,就花了不少時間,希望這篇分享文能給有興趣研究基礎後製的人,帶來一些參考上的價值。

我從購買Nikon D70之後,使用的就是相機附贈的軟體,後來使用過Nikon Capture 4,在得知Capture NX發行之後,我在某一次的香港行,跑了好幾間的照相器材行,最後終於在擺花街(從中環搭乘半山電動扶手電梯會經過)的興利相機器材行買到,當時入手價格是HKD1,050。沒想到隔段時間購買D300時,隨著相機又送了一套Capture NX,所以我後來上網把多出來的盒裝Capture NX賣掉。

沒過幾年Capture NX2推出發售,很可惜它需要額外購買授權,我在美國的Nikon官網下載了試用版後,覺得比NX好用很多,於是請美國的家人幫我從Nikon Mall上買了Capture NX 2 UPGRADE升級版,升級版還是得付US$109.95,實在是不便宜。因為都是花錢買的,所以當然也花了時間仔細去研究要怎麼使用它。這幾年期間我也用過了其他照片編修軟體,但因為已經習慣了Nikon軟體的操作模式,所以一路下來我都是以Nikon官方的照片處理軟體為主,作為攝影工作用的平台。

[全文:]

說說我對於攝影工作流程的想法,我自己認為攝影並不是只靠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就能夠去涵蓋這個領域。一個比較完整的流程,包含了前置作業時間,拍攝時的作業時間、後製編修的作業時間,以及正式發佈的相關工作。其實不單是攝影是這樣,其他的領域也都有著類似的流程。以我自己較為熟悉的領域,像是寫作、企劃、電影拍攝、電視節目製作、職業運動......都有類似的流程。簡單來說,前置的作業時間其實很長,後製的時間也很長,反倒是當前後工作都準備妥當時,中間作業的那個時間反倒能夠縮短一些。

寫作得花時間蒐集相關資料,規劃主體結構與大綱,前置作業完了,才進入寫作的過程。完成之後,文字、段落、情結又要反覆推敲調整。交稿後還得校稿,編輯、編排、印刷,到最後才完成一個作品。企劃案的資料與市場分析工作,一樣是很漫長的過程,有了這些數據真正寫企劃案的時間反倒還好,等到企劃案過了,執行的過程又是另一個艱辛的時刻,最終才完成整個企劃案的執行交付。

電影、電視節目就更不用說了,戡景、腳本、選角、到整個團隊集結,開拍前還有服裝、道具、化妝、燈光等問題,拍完了還要剪接、配音,最後才對外發表。職業運動在比賽前的反覆練習,是比賽時間的好幾百倍,比賽結束後還要檢討,戰術演練......其實所有的領域都很類似。

所以我從不覺得後製是有問題的,也不認為每一個快門都可以百分之百完美。以籃球來比喻,就算是Michael Jordan,也沒辦法每一球都投進。也沒有哪一個人可以保證自己做哪一件事,可以百分百不會失誤。再者,要分享給別人的,或是要正式公布的作品,經過挑選跟處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剛開始摸D70時,有段時間我去看攝影展,心理難免會質疑這些公開的照片,說不定是百十張裡選幾張出來的(內心的想法是多拍,裡面選了幾張當然都是可以看的),但這種想法到現在,只覺得當時的我很無知。後來我陸續看了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有關照片甄選與拍攝過程的影片,也在工作上接觸了職業攝影師,才知道那些照片都是上萬張裡選出來的作品。

就算是國家地理雜誌的約聘攝影師,其作品繳交後也都還是得經由編輯人員,從千百張照片中選幾張出來發表而已。當然,描述以上這些論述跟這段過程,只是表達個人的經驗與想法,並不代表什麼。畢竟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攝影帶給我們的樂趣。例如批評文學作品或電影,都可以成為文學評論員跟影評人,批評他人的攝影作品也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更何況有時候批評對某些人來說也是一種樂趣。

說回到攝影的流程,在某些領域的攝影主題裡,前置的工作很重要。人像拍攝,包含服裝、燈光、化妝、腳本,都是前置重要的工作,甚至跟拍攝對象的溝通,更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某些風景或生態主題的拍攝,前置所花費的時間更是驚人。

例如拍攝野生動物,得躲在掩蔽體裡,有的長達一、兩週。拍攝縮時攝影,其所跨越的時間更是漫長。而另外朋友間經常會相約拍大景也是這樣,得經常注意氣象動態,常常三更半夜就得出發,這些其實都屬於前置作業的範圍。

我自己比較喜愛的主題,跟旅遊所見的風俗民情或異國景色有關。前置一樣需要許多的時間,包含攜帶什麼樣的設備,路線的規劃,最重要的是時間的掌控。我印象最深的,是為了拍攝一張照片,在神戶港口旁從下午三點等到晚上七點,整整待了五小時,就只為了拍下一個心裡想要的感覺。

而拍到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了。而這也要特別感謝另一半的體諒,跟著我這一類的人出遊,拍照幾乎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只適合自助旅行,不適合跟團)。還好近幾年我收斂了很多,知道要將多數的時間擺在陪伴家人的身上。

旅拍時,有很多的因素無法掌控。角度、光線、場景,通常都是一瞬即過。有些想拍的主題、人物、景色,其實沒什麼機會等待我們去準備跟調整,所以後製的修正調整作業對我來說就很重要了。而我所依賴的後製,最主要的目標,還是還原我所看到的,接下來才是去調整成我想表達的。

而後製作業並非萬能,如果在拍攝的前置過程,或是按下快門的當下,可以先行注意跟處理的,我會盡可能在當下就注意,畢竟去捕捉那一剎那的完美畫面,才是攝影最有趣,且帶來最大成就感的部份。但如果在拍攝時無法處理的,或是礙於設備跟個人技術上的瓶頸,就只好回家後再來調整了。

我想表達的是,透過後製來處理作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前置作業、拍攝當下,跟後製一樣的重要,這些都是攝影過程中的一個流程,太過依賴後製反倒會造成失衡。而為了節省時間,若能在前置跟拍攝時就處理多數的細節,能幫我們省下寶貴的時間。而我因為要不斷檢視自己拍過的照片,找出不足跟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我願意投入較多時間,在後製這個階段裡,但最終的目的還是去改進拍攝當下的技巧。

當我開始認真的正視攝影這一件事時,也才開始努力的研究如何使用這些照片處理軟體。而不論是底片或是數位,其實都有所謂後製的過程。底片裡最常見的,就是沖洗跟增感(早期需手沖底片的時候,每一次結果都會有誤差),我自己習慣使用的TMAX-400,就還得手工沖洗。

之前使用Natura Black F1.9時,也經常會使用增感的效果,所以請店家沖洗底片時,會要求增感處理。另外底掃過程,也是一種後製。至於輸出更不用說了,之前工作上因為對於建材或燈光的顏色要求比較嚴謹,因此工作用的螢幕要校色外,連打樣機也都要校色過。

在開始努力的學習使用軟體後,對於拍照的當下就更加謹慎了。因為拍的不好,事後要修也很困難,同時還得浪費太多的時間。自己有興趣慢慢弄倒還沒關係,但如果工作上要交付給客戶時,那壓力就大了。也因為熟悉了這些軟體,讓我在拍攝過程中,注意到更多以前不會發現的細節,Anyway,我只能說攝影的領域涵蓋的範圍跟專業太多,我也只是略懂一些,以上僅是個人一點心得的分享,亂寫一通還請多多包涵,就當做給有興趣的人一些參考用的資料吧!

工作環境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01

從買了Nikon D300之後,為了編輯照片,我就將工作環境換成了雙螢幕作業。前面提到我都是使用Nikon的軟體,有關軟體的下載,我都是習慣從Nikon香港的官網下載的。我目前主要使用的軟體有Nikon Transfer 、View NX 2,以及Capture NX 2。在PC的Windows OS作業的時候,我還有多安裝一個NEF Codec,它可以讓檔案總管支援NEF的縮圖瀏覽。(P.S.這張照片沒做修正,哈~)

2.
Before&After-CaptureNX2-A02

Nikon Transfer是免費的軟體,它是用來將照片從記憶卡上傳輸到電腦的程式。我使用Nikon Transfer有幾個主要的原因,它可以辨識哪些照片已經傳輸過,哪些還沒有。已經傳輸過的不會重複傳入電腦裡,另外它除了一個主要的傳輸資料夾的設定外,還可以設定一個備份的傳輸資料夾,所以檔案可以同時複製兩份到不同的路徑下存檔,這在工作上很好用。

3.
Before&After-CaptureNX2-A03

另外可以在Nikon Transfer上設定版權的相關資訊,這樣一來當照片從記憶卡上複製到電腦時,相關資訊就會一併寫入照片裡面。一般來說Nikon的相機也有相關的設定選項,但透過Nikon Transfer可以設定更多的細項,對於版權有需求的人來說,倒是蠻方便的。

4.
Before&After-CaptureNX2-A04

在存入的資料夾中,可以設定資料夾的格式,我都是設定日期加流水編號。這樣設定的原因在於我有多台相機,可能會在同一天拍攝,所以會用到資料夾的流水號編號。我是預設當照片從記憶卡傳輸到電腦後,就開啟View NX 2來瀏覽存入的照片。

5.
Before&After-CaptureNX2-A05

View NX 2也是一套免費的軟體,它提供了瀏覽圖片的功能,還有基本的編輯功能,包含曝光補償、白平衡、對比、亮度、高光細節、暗部細節、D-Lighting、色彩推進器、裁切、拉直、也能將NEF轉成JPEG檔案。我習慣用右邊的輔助螢幕開啟View NX 2,由於我拍攝檔案都是選擇JPEG+NEF,所以在瀏覽過程中,發現需要調整的照片時,我才會用Capture NX 2開啟,來進行後製處理。

6.
Before&After-CaptureNX2-A06

View NX 2可以設定篩選功能,選擇瀏覽資料夾下所有的影像格式,或是只顯示NEF還是JPEG,我都是選擇顯示NEF檔案。如果是利用非Nikon相機拍攝的照片或是底片機拍攝的底掃圖片,我才會切換到JPEG來瀏覽。

7.
Before&After-CaptureNX2-A07

因為我使用雙螢幕的關係,所以當我點擊右邊View NX 2瀏覽視窗裡的照片時,左邊的主螢幕上會出現單張的放大照片,我會利用這個功能先預覽照片本身的細節,決定是要保留還是刪除,另外給予標記。需要使用Capture NX 2調整的,會選擇是要單張調整,還是可以批次調整。若是可以批次調整,會先標記,然後另外歸到子資料夾,然後用批次來處理,通常白平衡作業我都習慣批次處理。

8.
Before&After-CaptureNX2-A08

如果不是雙螢幕的作業環境,也可以採這個方式來瀏覽。如果我帶著筆電出門,沒有外接輔助螢幕可以使用時,我就會切換成這樣的瀏覽模式。瀏覽跟篩選照片很重要,尤其要對外發表時,重複性太高的照片,集中來發表並不易引起共鳴,因此瀏覽時去蕪存菁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9.
Before&After-CaptureNX2-A09

Capture NX 2是一套付費的軟體,費用跟其他影像軟體相比,其實便宜很多。在照片的編輯處理上,我都是倚賴Capture NX 2來進行的,雖然Capture NX 2也有資料夾的瀏覽功能,但我覺得它只適合單張處理時使用,不太適合一次處理整個專案的拍攝工作。所以我是用View NX 2來瀏覽、標記跟歸檔,用Capture NX 2來編輯跟輸出。

10.
Before&After-CaptureNX2-A10

Capture NX 2最被人詬病的是軟體的效能,Capture NX的狀況更糟糕。因為長期的使用,對於這套軟體我的心得是:「它很需要高效能的CPU跟大量的記憶體,其中CPU比記憶體更重要。」

由於家裡的桌上型電腦,當初就是為了處理照片所購買,所以是雙核加上4G的記憶體(HP M8090TW),當時跑D70跟D300的NEF檔速度還算OK,我在PC上有使用Ramdisk的功能,模擬了1GB的記憶體當暫存區使用,所以效能表現還算OK。但買了D700之後,處理D700的NEF時間就拉長了不少。只能說軟體好用沒錯,但硬體也得夠力才能配合。

11.
Before&After-CaptureNX2-A11

上週剛到手的15" MBP,因為是四核心的Intel Core i7,加上有8GB的記憶體,相關軟體執行起來速度飛快,雖然一台買下來要八萬(15吋客製化),但效能真的讓我很滿意。在MBP上跑Nikon的軟體很順暢,大幅縮減了我整理照片跟後製處理的時間。我喜歡Capture NX 2的最大原因,就是它的U Point技術, 這在其他的軟體中比較少看到,而且超級好用。

12.
Before&After-CaptureNX2-A12

我常用的編輯功能其實並不多,主要的功能在於白平衡調整、曝光補償、裁切、D-Lighting、跟水平調整上。這是我最常使用的功能,所以這邊分享文也會以我常用的功能做簡單的說明,如果想要知道較進階的用法,建議購買「數位攝影修圖聖經─Nikon Capture NX完全解析」,或是「Nikon Capture NX2相片編修完全解析」,這兩本我都有,還蠻淺顯易懂的。另外提供兩段使用範例影片:

Use New Selection Control Points to Selectively Apply Enhancements

Capture NX 2's Intuitive Controls Save Time and Make Editing Easy

13.
Before&After-CaptureNX2-A13

以這張照片為例,只要進行簡單的白平衡校正,就可以還原出現場我所看到的顏色。相機的白平衡可以透過校正來拍攝,若是當下無法校正時,用Capture NX2可以很快的還原當時的場景,而且批次功能也蠻好用的,同一個場景若是只有數十張照片,三分鐘內就可以通通搞定。

14.
Before&After-CaptureNX2-A14

使用廣角鏡頭經常會有嚴重的桶狀變形,雖然Capture NX2無法將照片修正成移軸鏡頭所拍攝的效果,但簡單的修正可以減少變形所帶來的不真實感。(但效果有限啦!後製不是萬能的。)

15.
Before&After-CaptureNX2-A15

透過上述我常使用的功能,進行一些組合後,就會讓畫面更有立體感。其實在拍攝現場,我們所看到的,都經過了人腦的處理,而照片所拍攝的卻是經過相機的處理,這兩者其實無法比擬。人眼總是會因個人的需求,將現場環境修正成自己所感覺到的,但照片就沒辦法了。

因此利用後製動作,可以呈現出攝影者當下所感受到的。你說它不真實嘛?算是對,也不算對(黑白攝影作品不就也不真實),畢竟每個人所看到的其實心裡感受是不一樣的,透過後製可以讓攝影者去表現出他想要呈現的作品。

白平衡與顏色修正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16

在Capture NX2裡面,進行顏色或白平衡的修正有好幾個方法。利用白平衡裡的設定灰點,或是直接選擇白平衡場景模式,再進行色溫的微調,都可以進行色彩的修正。而最快速的一個方式,是利用「調整」→「亮度」選擇「自動色階」,再透過進階的對比與色偏調整,即可還原現場的顏色。這張照片我是透過白平衡場景模式來調整,原本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偏藍,我將白平衡選擇為「日光」下的「陰影」,進行微調後,再加上一些「彩色控制點」,讓後景的山壁還原出原本的顏色。

2.
Before&After-CaptureNX2-A17

這張照片在拍攝時是採用自動白平衡模式,我是準備回旅館的路上經過火車站時,隨手拍下的。我利用「設定灰點」的方式,採用「選框範例」,將選框範圍框在右側的磁磚上,去還原現場的白平衡。在沒有灰卡時,可以找照片中接近18%反射灰的區塊,來當做白平衡的校色點。由於只是旅拍的作品,這個方式來做白平衡校色,已經是可以接受的模式了。除了進行白平衡校色外,我還做了水平的修正,修正的參考線是畫面中景的棕色欄杆。

3.
Before&After-CaptureNX2-A18

一般在餐廳裡用餐時,利用自動白平衡所拍出來的照片幾乎都會偏黃,主要跟餐廳採用暖色的燈光有關。這一張我是採用「自動色階」的方式來進行白平衡修正,修正後的照片在人臉部分會偏暗,因此我用了三個「彩色控制點」來加強臉部的亮度,採用三點的原因,在於讓臉部的光源看起來自然一點,有時候只用單點(彩色控制點)畫面的整體看起來會很不自然。

4.
Before&After-CaptureNX2-A19

一樣是採用自動白平衡模式拍攝的,畫面除了偏藍之外還曝光不足。這張是採用「設定灰點」的方式,我將「選框範例」的範圍設定在桌面上的叉子區塊。因為拍攝之前,已經意識到可能會採用軟體來做白平衡修正,所以我習慣在拍攝前,就先觀察有無可以做白平衡修正的參考物,有些時候還會刻意移動一下小參考物,好方便事後從電腦上修正。在拍攝時,因為現場光源的關係,從相機螢幕上不見得知道顏色是否正確,而這也是白平衡在拍攝後,最常修正的項目之一。

5.
Before&After-CaptureNX2-A20

這天雖然是晴天,但在這個時間點拍出來的照片有點霧濛濛的。我是利用白平衡場景模式裡的日光選項,來進行修正。除此之外還利用漸層工具,分別針對天空跟水面,進行了兩項D-Lighting的設定,修正後中景的建築群就能夠突顯,最右側的雪梨歌劇院也因此較為突出。

6.
Before&After-CaptureNX2-A21

雨後我在京都嵐山的天龍寺裡發現了這個蛛網,原本綠色背景的色彩濃度過於飽和,因此我利用「自動色階」的方式,來將背景的顏色進行微調,好突顯前景的蛛網。

照片調控(Picture Control)套用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22

Nikon的官網上,可以下載照片調控檔。我在拍攝時預設的調控檔都是「人像模式」,畫面中的這個場景,我只是將調控檔改為「風景模式」,畫面中的對比就增強了,天空明顯的藍了很多。因此如果在拍攝時就已經改為「風景模式」,那個相機輸出的JPEG,就會是這個樣子。Nikon D70並不支援照片調控,但有Picture Control的其他選項,可以在相機上設定,當然透過Capture NX2的其他功能,也能進行一些場景的調整,但步驟就麻煩了很多。因此了解每個照片調控檔的風格,可以讓我們在拍攝時有更多的選擇,也可以減少後製修正的機會。

D-Lighting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23

Nikon的D-Lighting是我很喜歡的功能,它主要的特色就是讓高光細節,跟暗部細節都能有保留,對於在現場環境因為光源反差過大,測光不準時,就很好派上用場了。這張在Te Papa博物館裡所拍的照片,因為戶外光源過亮,因此在矩陣測光時就會造成暗部的曝光不足。我通常都習慣保留暗部細節,避免照片過曝,利用照片本身的D-Lighting,也可以在拍攝時處理反差問題,但相片處理的效果沒有電腦運算的好,所以我習慣拍攝完再從電腦上進行處理。只用簡單的D-Lighting,調整了一下亮部與暗部的細節,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在現場人眼所看到的,其實明暗細節都很清楚,但透過相機來記錄,就不是這樣。

2.
Before&After-CaptureNX2-A24

這張照片一樣是因為屋頂光線較亮,加上背光的關係,建築物本身的細節就不明顯。我直接用預設的D-Lighting(速度較快的選項),就可以讓暗部細節還原。但這一類的照片,不見得都要進行暗部還原的動作,有些時候維持一點剪影的效果,反而會有另外一種風情。

3.
Before&After-CaptureNX2-A25

這也是矩陣測光誤判所造成的,因為天空與雲朵的反射光過亮,所以矩陣測光後,應該要手動加以補償。拍攝時我因為長途開車帶著墨鏡,並沒有注意到細節。所以也是利用預設的D-Lighting(速度較快的選項),讓下方的路面細節可以還原。

4.
Before&After-CaptureNX2-A26

一樣都是測光的誤判,會誤判主要是瀑布跟船體有過亮的光源反射。我利用D-Lighting(品質較佳的選項)來進行山壁暗部細節的修正。

5.
Before&After-CaptureNX2-A27

這張照片我除了進行D-Lighting(品質較佳的選項)的修正外,同時做了變形修正、水平修正,還有裁切重新構圖的動作。因此原圖左側的船旗欄杆,已經被裁切掉了。

6.
Before&After-CaptureNX2-A28

這張是透過D-Lighting(速度較快的選項),讓儀表板的細節可以呈現。另外我利用「自動修整筆刷」,將直升機玻璃上的反射光給去除了。

7.
Before&After-CaptureNX2-A29

一樣是利用D-Lighting(速度較快的選項),來還原書房裡暗部的場景。除此之外因為窗外的樹經過D-Lighting後有點過曝,所以我利用五個「彩色控制點」調降亮度,好讓樹木盡可能回到原本的曝光狀態。

重新構圖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30

重新構圖我都是利用裁切的功能或是變形修正的方式來進行,這張照片就是利用變形控制,讓畫面的變形不要過於誇張,同時將右邊的建築一角去除。

2.
Before&After-CaptureNX2-A31

在拍攝當下的位置,根本避不開這根路燈,真的是超級大電燈泡。所以我先用「自動修整筆刷」,無恥的將電燈給消滅,然後再重新裁切來改變構圖,呈現出我想表現的畫面。如果在拍攝現場我已經意識到所處的拍攝角度不佳,我會盡可能維持較寬的畫面,好在後製時重新決定我想表現的構圖。

3.
Before&After-CaptureNX2-A32

這張照片在拍攝時,我就已經進行過構圖的考量了。只是回到家瀏覽圖片時,我覺得下方草地太大片,主題有點失焦,所以利用裁切跟「自動色階」的調整,做了畫面的修正。

4.
Before&After-CaptureNX2-A33

這張照片是我太太在車上拍的,通常我開車時,她就會拍拍車外的風景。一樣是先透過「自動色階」修正,然後利用裁切將不必要的車窗框架去除,另外用了一個「彩色控制點」,將照後鏡裡的人影做了一些補光的動作(這是右駕車)。

5.
Before&After-CaptureNX2-A34

利用裁切將主題擺在小女孩跟袋鼠的互動上,Capture NX2的預設裁切的比例很好用,我多數都是維持4:6的模式,在裁切時會利用九宮格輔助線來當做重新構圖的參考。

6.
Before&After-CaptureNX2-A35

畫面下方的走道佔據了太多的版面,原先在拍攝時我是用三分之一的方式來構圖,後來也是從電腦上瀏覽時發現暗部的畫面太多,所以決定裁切重新構圖。

7.
Before&After-CaptureNX2-A36

這是在移動的小火車上拍的,當時沒有任何角度可以選擇,按下快門也是一瞬之間的反射動作,所以事後利用裁切重新構圖。

水平修正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37

多數的照片我都較重視畫面元素在水平與垂直的平整與否,當然這只是一個通則,不盡然事事都要工工整整。這張照片我利用畫面中的階梯,進行水平線的修正。Capture NX2在水平修正時,會維持照片當時的長寬比例(預設是3:2),所以只要拉動一下「拉直工具」,就可以進行水平修正。

2.
Before&After-CaptureNX2-A38

這張照片我是以後方的教堂輪廓,來做水平修正的參考元素。不仔細看,其實很難發現兩者的差異,但修正過後前景的光柱,看起來較無後斜的錯覺。

3.
Before&After-CaptureNX2-A39

我利用火車的車窗來進行水平修正的依據,雖說是水平修正,但參考線是垂直的車窗。

4.
Before&After-CaptureNX2-A40

這張是以手扶把當做修正的依據,另外用了一個「彩色控制點」,將最後方的工作人員做了面部的補光動作。這種隨手拍,總不能在現場拿個反光板來補光吧!

5.
Before&After-CaptureNX2-A41

我利用前方的橋樑當做水平修正的依據,另外透過裁切把過多的前景道路去除。

6.
Before&After-CaptureNX2-A42

我選擇畫面由近到遠的第二根電線杆作為水平參考的依據,這一類的場景,不同的電線杆都會產生很大的角度差異,因此我會擇一,選擇讓畫面看起來較為正常的參考物,來進行水平修正的動作。

7.
Before&After-CaptureNX2-A43

這張以雪梨塔作為水平參考的依據,在拍攝的當下我已經很努力修正了,無奈拍出來還是有點歪斜,所以透過電腦來做微調處理。

8.
Before&After-CaptureNX2-A44

這一張就以海平面當做水平修正的參考依據,同時利用自動色階,進行白平衡的修正作業。

彩色控制點應用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45

Capture NX2的「彩色控制點」功能非常強大,可以針對單一區域進行色彩與亮度的微調。這張照片我利用六個「彩色控制點」,將天空的部份調暗。在現場所看到的天空是較黑的,但因為曝光秒數較長的關係,所以天空亮了不少,利用這個方式可以還原當時的天色,但當然建築物本身並沒有這麼的絢麗,這部份就不理它了,畢竟絢麗看起來比較漂亮。

2.
Before&After-CaptureNX2-A46

這張利用三個「彩色控制點」加上D-Lighting,來幫畫面中的女主角補光。單看處理過的照片時還算自然,但跟原圖一比較,馬上可以看出修飾的痕跡。

3.
Before&After-CaptureNX2-A47

這只利用了一個「彩色控制點」,幫畫面中的女主角做了臉部的補光動作。

4.
Before&After-CaptureNX2-A48

這張照片則是利用四個「彩色控制點」,讓前景的蕨葉更為明亮,增加光線的通透感。

5.
Before&After-CaptureNX2-A49

這張比較特別,是利用「選擇控制點」,選定翅果,然後將同一個顏色的區塊亮度調高,另外利用裁切重新構圖,以突顯翅果的角色。

相片效果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50

這張是先透過「濾鏡」→「相片效果」,將照片轉為「黑白」。然後利用裁切重新構圖,將不必要的部份去除。

複合式漸層調整應用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51

選擇新步驟,可以利用減層工具,配合D-Lighting,來做較多細節的調整。這張照片利用兩個漸層搭配D-Lighting,同時處理天空的細節跟下方草地的細節,讓前景的細節可以呈現,而且天空可以還原為現場所看到的粉紫色。

2.
Before&After-CaptureNX2-A52

跟上一張相同,一樣透過兩個漸層,搭配了上方天空的D-Lighting處理,跟下方建築物的銳化處理,之後做了水平修正,完成了整張照片的修正作業。

自動修整筆刷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53

我通常都是利用自動修整筆刷來處理感光元件的塵點,畫面中則是將直升機玻璃上的刮痕去除。最近我則是都用這個來將女兒臉上的蚊子叮咬痕去除,我的名言是:「女兒就是要拍的漂漂亮亮的。」

邊暈控制調整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54

在「相機和鏡頭調整」的「邊暈控制」,可以去除或增加周邊失光的現象。這張照片是去除周邊失光,而在某些照片為了呈現另一種效果,則會刻意增加周邊失光的效果,尤其是黑白攝影的部份,當然很多是鏡頭特性所拍出的效果,而非後製所產生的。

過曝處理
1.
Before&After-CaptureNX2-A55

過曝是我很討厭處理的項目,所以我會盡可能在拍攝時避免過曝現象。這張照片是請一個英國的老先生幫忙拍攝的,儘管我已經先調只了相關數值,但沒注意到閃燈的出力,所以還是過曝了。我先減低曝光補償的數值,再利用「自動色階」來修正這張照片。

2.
Before&After-CaptureNX2-A56

拍這張照片時,測光忘了鎖定,所以導致畫面過曝。一樣是將曝光補償減低,另外利用「彩色控制點」幫我爸的臉補光,就這樣完成修正的動作。

以上是我常用的編修功能分享,原本想要將步驟畫面一張張擷取,然後透過Step by Step的方式完成這篇文章,但是這個工實在太多,以近日的工作狀態,跟家裡準備迎接老二的出生,實在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所以決定利用修正前跟修正後的畫面比較,加上一點口述的過程,來描述我所使用的編修方式。對於這些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官方的介紹網站,或是我曾在Blog上分享過的Nikon Capture NX,雖然描述的資訊不多,但多少可以參考一下。

另外市面上有兩本中文的「數位攝影修圖聖經─Nikon Capture NX完全解析」與「Nikon Capture NX2相片編修完全解析」的工具書,對於想要多了解軟體編修的人,可以購買回來參考。後製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而且後製不是只有製造出所謂不真實的人事物。如同我前面所述,當我們看待一個人的照片時,其實是在接收攝影師所表達的視界。同一個場景,每一個人所接受的畫面或許相同,當情感肯定不同,所以在攝影的當下,也肯定所見與所思會有所不同。

利用後製的過程可以幫助攝影師去表現他的作品,就如同電影經過剪輯後,才能包裝成一部電影一般,這些都屬於攝影的範疇之一。若只是著眼於後製會把不存在的製造出來,或是只是把不太好看的修成好看的,這樣也太過於侷限跟偏頗。照慣例補充說明,每個人對於攝影都有不同的想法,我簡單分享個人的想法跟經驗,一定有人認同也會有人不以為然,不過不需因理念不同而產生爭執,畢竟大家都喜歡攝影,相互研究、切磋與分享,比口角爭執有意義多了。

本文正式告一段落,感謝大家的收看~

△在Mobile01上分享的文章索引▽

別了,我的D70

Fuji X100 - 終於讓我等到你

My New Toy Nikon D700-攝影真的是一條不歸路

推薦書單:
數位攝影修圖聖經─Nikon Capture NX完全解析

Nikon Capture NX2相片編修完全解析

延伸閱讀:
我的iOS攝影集App

Capture NX2使用說明書(pdf檔)

Capture NX2 實戰手冊(全)

Fafner's 遁世居 Capture NX2相關文章

Nikon ViewNX 2.0.3 解Raw檔 軟體 介面 說明

2009十大頂尖照片 NAT GEO'S TOP 10 PHOTOS





2011-05-22  -  duncan Email  -  17490  -  我的視界 - 回應(3)

回應管理, Pingbacks:

回應來自: 武陵人 [訪問者] Email · http://tw.myblog.yahoo.com/bamboo-etcm
嗯!
雖然還沒獲得撥款以購新機,
但看來玩單眼要學的東西可多了!
全文連結全文連結 2011-06-15 @ 16:24
回應來自: duncan [成員] Email · http://duncan.tw
所以說是不歸路啊!哈哈~
全文連結全文連結 2011-06-26 @ 13:52
回應來自: SGK [訪問者] Email
請問前輩,在美國amazon購買的盒裝Nikon Capture NX 2 Full Version,在繁中windows7下是否可正常運行?是否具備多語系選項安裝?
在臺灣買Nikon Capture NX 2通路很少,打算到國外網站去買了...故有此問。

麻煩您抽空回答了,謝謝!
全文連結全文連結 2012-10-25 @ 08:10

讀者回應:


你的Email位址將不會顯示在這個站點.

您的URL將被顯示.

允許的XHTML標記: <p, ul, ol, li, dl, dt, dd, address, blockquote, ins, del, span, bdo, br, em, strong, dfn, code, samp, kdb, var, cite, abbr, acronym, q, sub, sup, tt, i, b, big, small>
Enter this code:
authimage

(換行會被轉換為 <br /> 標記)
(將你的姓名及Email及網址記在Cookie中)
(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寫訊息給你(不會顯示你的Email).)

上一篇文章: X100生活隨拍與攝影作品資料分享下一篇文章: Ava來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