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2007年的網路應用,真的是琳瑯滿目,幾乎所有生活上的應用,都可以從WEB的介面獲得解決。這些網路的新興服務,在技術開發以及創新應用的能力是無庸置疑的,以現階段強調WEB 2.0精神的網路世界裡,許多提供相關服務的公司,扮演了先驅網站的角色。而我常常思考,除了媒體一連串的報導,以及各類型網路活動的曝光跟宣傳之外,回到根本的使用面來看,這些服務能夠提供給廣大使用者什麼樣的體驗,而從企業運作與生存的角度來看,現階段的狀況又是如何呢?

從媒體的角度來看創新服務,在現階段的狀態下,或許不是那麼的貼切或真實。我們都知道媒體需要資訊,而在取得資訊的過程中,得經過一系列的包裝,才能將資訊變成新興且熱門的議題。不論是Blog風潮Youtobe影音熱、亦或是一系列WEB 2.0的論述,這些都經過重重的包裝,也因為媒體的爭相報導而蔚為風潮。

除了報導之外,併購的話題也是現階段很熱門的議題,國外動輒數十億的併購案,以及國內Yahoo!與城邦分別以超過六億與一億的代價,併購或投資無名小站與Pixnet,這讓網路的風雲時代再度降臨,但有時也讓人思考這跟九0年代末期的.com泡沫化又有多大的差別?網路上新興與熱門的服務向來不曾少過,但支撐這些服務的背後,最現實的狀況還是在於營收。併購案的獲利者,的確都是開創公司的主事者與先期的投資人,但除此之外若沒有持續的業績與營收帶入,企業本身終將難以存活,這是再現實不過的事情了。

linkist

回到琳瑯滿目的新興服務,以目前網路上常見的服務來說,主要使用族群還是聚焦在重度的網路使用者。不論是Social bookmark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Blog、Wiki、TwitterYoutubeSlideshare......的使用,對於長期使用網路,並將網路視為生活一部份的網路人來說,它的確帶來另一種生活體驗、知識管理與自我分享的管道。透過這些多樣化的服務,我們可以輕易取得我們所關注議題的資訊、分享我們的生活、認識其他領域的朋友、個人知識的管理......等,若透過群組以社群的應用模式,更會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使用體驗與樂趣。

[全文:]

但這對於重度使用者是再自然不過的服務,從一般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卻是困難重重。舉例來說,在我跟周遭朋友推薦使用這些新興的服務時,許多人僅只會註冊,但卻不知該如何開啟他們的第一步。而若從我服務的公司來看,我們公司是從事網路服務的資訊公司,雖然大家都聽過許多新型態的服務,但實際上使用這些功能的人卻不到十分之一。在跟同事們推廣這些新服務能帶給我們哪些好處、體驗與樂趣時,還得同時進行多項教育訓練跟說明,大家才知道原來這些東西這麼有趣,而且逐漸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在我看待這些新興服務,在進行功能提升與多樣化的開發過程,使用者端的落差越趨明顯。越繁複的功能與頁面的呈現,往往會提高一般使用者進入的門檻,這導致用戶不願意使用這些優異的功能,或許應該說根本不知該從哪裡開始。這是一種矛盾的現象,理論上開發越多的功能,提供創新的服務,本來就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但越創新的功能與應用,有時也成為使用者進入的鴻溝,將使用族群劃分成兩種世界:擁有高度電腦資訊的應用者,以及對於電腦使用有較多疑問的一般用戶。

slideshare

這種狀況讓我聯想到2005年時,Sony的Walkman與Apple的iPod競爭狀況(附帶一提,我是SONY的愛用者)。Sony的產品向來以功能的多樣化為著稱,這種產品特性吸引了對於電器用品有極高關注力的人群。但在Apple的iPod推出後,卻改變了原本Sony引領隨身音樂產品的龍頭地位。簡單易用的功能,成了iPod的最大特色,不論是否熟悉電器用品的操作,人人都可以輕易的使用iPod,當然除了音樂的上載還有一定的門檻之外,其他的操作連銀髮族都能輕易上手。而這兩家著重與創新的公司,其思考點也許僅只差異在於「功能性的精益求精」與「使用者的操作自由」上。

我想功能性與應用的創新,是網際網路服務不得不持續投入的目標。但如何讓這一連串提供給使用者的服務,更貼近使用者,反而成了能否成功的最後關鍵。以上是我最近在洽談企業合作時,所衍發的一連串雜想,我一直認為網路有無限的可能性,在這些可能性裡,從企業與個人的角度來觀察,卻產生了多重的面項,而這也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不論哪種產業,都有面臨泡沫化的可能性,但對於使用者來說,越多的服務,將帶給我們許多不同的體驗,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2007-04-18  -  duncan Email  -  3631  -  小品散文 - 讀者回應

回應管理, Pingbacks:

這篇文章還沒有 回應管理/Pingbacks ...

讀者回應:


你的Email位址將不會顯示在這個站點.

您的URL將被顯示.

允許的XHTML標記: <p, ul, ol, li, dl, dt, dd, address, blockquote, ins, del, span, bdo, br, em, strong, dfn, code, samp, kdb, var, cite, abbr, acronym, q, sub, sup, tt, i, b, big, small>
Enter this code:
authimage

(換行會被轉換為 <br /> 標記)
(將你的姓名及Email及網址記在Cookie中)
(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寫訊息給你(不會顯示你的Email).)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圖]2007.04.18下一篇文章: Goodbye 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