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主題很難訂定,沒想到最後變成這麼長的一個抬頭,先說明一下本文不是在討論Google Wave跟Google Buzz的服務,而是從這個服務去探討知識工作平台的發展。在去年Google Wave推出時,我就想寫這篇文章了,當時陸續接到許多單位邀約演講的行程,原本也想分享我對於知識工作平台的應用與看法,但後來演講邀約單位的主題都較偏網路行銷類,所以這個想法一耽擱轉眼就過了半年。

Google Wave

我對於知識工作平台的議題一直有很高的興趣,前陣子一個朋友在Plurk上詢問了一些關於數位教材與傳統教材的差異點,我們簡單的在Plurk上討論了一下。我不懂數位教材,這也不是我的專業領域,不過我一直認為數位教材並不是侷限在學術領域裡,而是在生活的領域或各行各業中都適用。如果再廣義一點來看,將數位教材的「教材」字眼去除,跟知識平台的技術面或應用面來說基本上是很相似的東西。我將之前在Plurk上討論的區塊轉po在這邊。

Plurk Jan 11, 2010 - 11:53

數位教材我所知道的有幾個特點,它可以重複使用,而且不會消失(理論上)。一般傳統教材有自然的生命,且不易庫存。比方說傳統的講義,老師上課自製的簡報。流落到學生身上,有其生命週期。如果數位教材放在網路上,且一直持續保持跟累積。教材本身的經驗累積會持續堆疊,之後學生還可看到以前的資料。

再者如果數位教材跟網路結合,又有無限的延伸性。對於某個主題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透過一些功能的設計,尋找到更多的相關資訊。而且這些資訊可以透過不同媒體的方式表現出來。另外對於某些片段,它可以reload,讓不了解的部份多幾次熟悉的機會。

由於我不是教育體系內的工作者,我不太了解目前國內對於數位教材的包裝方式(我大概只知道數位教材結合了聲音、影片、講義,最重要的是促進學習與課程績效評量,學校嘛!學習跟考試永遠都是最重要的)。但就我工作的領域來說,有很多類似概念的範例網站。

例如開放式課程計畫,是較偏屬於學術方面的一種嘗試。(OOPS發起單位是奇幻基金會,其中創會者跟執行長宅神-朱學恒功不可沒,剛好近日也公布了網站平台的更新版)

eHow是一種生活化的數位教材表現方式,它透過類似youtube的平台,加上wiki類的PO文方式,去做不同事物的解說,這可以說是另一種教材的表現方式。

在資訊領域裡,我們都通稱這個為知識分享平台。(好吧!我承認是我自己通稱他們為知識分享平台)

Vcasmo講義王也是另一種數位教材的展現平台。像我自己本身,就經常在這上面尋找我想要的資源。(基本上以前的BBS、論壇,或是近期開始發展的奇摩知識+IT邦幫忙也都有類似的資訊與應用服務提供,只是展示的方式跟媒體不同)

提到我對於知識工作平台的興趣,我一開始接觸到的應用模式,其實是用簡易的論壇程式,架設為中小企業使用的內部知識工作平台。論壇的使用其實很方便,管理上也還算OK。但有幾個地方比較不方便,就是分享的知識組織結構很鬆散,而一般論壇套件提供的搜尋服務並不是很好,附件也無法被搜尋。中小企業最弱勢的部份,在於沒有足夠的預算與經費,來購買知識管理平台的套裝軟體,或是架構一整個知識平台的系統,因此幾乎都只能用土法煉鋼的方式,有哪些Open Source可應用,就用這些來做為知識工作輔助的平台。

Outlook

在1997年時,我開始接觸Outlook,隔三年之後服務的公司導入了Exchange,於是開始透過微軟提供的架構來做知識工作的管理,我個人覺得很好用,而使用Outlook來管理工作的習慣也一直累積到現在。我現在還利用Google Calendar Sync,來讓Outlook跟Google Calendar同步,好方便工作可以帶著走。同時也利用OffiSync讓Office的文件跟Google文件同步。

[全文:]

Google Calendar

儘管Outlook很好用,但其管理的Item有限,侷限在行事曆(個人、專案、小組、全公司)、郵件、聯絡人、工作,這些項目上,如果有其他的需求,就得透過另外的平台。例如我工作上最常用到的資料分享,資料的來源可能是郵件、網路上的某篇文章,抑或是某段影片,如果透過mail會很雜亂且不易管理。透過討論區或Wiki系統,雖然可行,但資料編修的工程不小,且要組織化也不容易。在貪圖工作方便之下,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用即時通訊軟體在做資訊的傳遞跟分享,但最大的麻煩是所有的資料一多,只能用搜尋交談記錄的方式來尋找,且除了方便好用外,並沒有任何的組織性。

之後發現有書籤網站這種服務提供,甚至還提供私人群組(資訊並不對外人公開),於是我們開始採用多種服務混用的方式,來架構屬於我們自己的知識工作平台。所謂的多種服務混搭,包含使用Google一系列的免費服務,像是Google文件新聞快訊Google閱讀器GmailYouTube,搭配SlideSharediigomoomeo來做為我們平日的工作平台。

有一件事在近幾年慢慢在改變,早期我們所有的文件跟檔案,基本上都是在本機端儲存,或是透過檔案伺服器來分享,而在Web 2.0的概念興起後,加上雲端應用的發酵,檔案已經不用侷限在本機端或Lan端,許多資料都已經Web化,甚至連前端常用的AP,慢慢都被瀏覽器所取代。例如Google推出他們的Doc服務後,原本需要文書處理軟體程式開啟作業的方式,已經可以用瀏覽器直接閱讀、編輯。

雲端運算的話題去年在台灣開始炒熱(我對於炒熱的定義,就是電視台開始報導這個主題,且股市也出現了這一類的概念股追逐言論),不論在哪一種場合,多少都可以聽到雲端運算的字眼。一開始我認為雲端運算跟網格運算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或是分散式運算),雲端只不過是一個將舊技術跟概念重新包裝後的名詞。但是研究了一下雲端之後,發現若將雲端區分成三層,包含了軟體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平台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 、設備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 這三個區塊,也有一種分法是兩層,包含了雲端服務(Cloud Computing Services),與雲端科技(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雲端服務跟軟體服務所指的是同一件事,兩層分法是將平台與設備都歸類在雲端科技裡。

有關雲端的重要性跟未來發展,可以看看這四段關於雲端運算介紹的影片(關於雲端的發展攸關國家的競爭力我同意,至於節目本身的報導可供參考,但我一直都覺得閱聽者可以從多個管道查詢不同面相的觀點,這是近日對於正負2度C有感-只見聳動表象,不見內在反思 ── 從陳文茜的正負兩度C談起)。話題拉回Google去年推出的Wave跟前陣子剛推出的Buzz,我覺得Wave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工作的平台,只不過在社群話題火熱的狀態下,所有的應用都被社群兩個字給蓋過了。至於Buzz就真的社群化了很多,但它一樣擁有知識工作平台的特性。

這些服務的背後,其實都是雲端運算在支撐,而之所以牽扯到雲端,是因為以往單一企業無法架構的平台,現在透過雲端的服務,已經慢慢在成形了。至少光是Google一間公司,就提供了許多免費好用的平台工具。有關Wave跟Buzz到底是什麼,請大家參考延伸閱讀,關於這些平台本身的使用跟介紹,下列的連結裡所提供的資訊應該很完整了。而在知識工作平台雲端化的這個議題裡,我想有幾個疑慮是許多企業抱著存疑態度的。包含資訊的保密性、資料的保存、服務的穩定性,以及平台可法轉移的問題。而這四項對於企業的運作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

雖說有人利用銀行帳戶或保險箱的概念來做為譬喻,說早期人們寧願把錢跟貴重物品藏在床底下,也不願放到銀行。而現在幾乎人人都將重要的資產擺在銀行裡。透過這個譬喻來跟雲端服務的提供相比,其實並不完全相同。不過我始終認為時代在改變,有些趨勢跟潮流的變化,並非現有的觀念所可以掌控或左右的。時間一到,會發生的現象擋都擋不住。

除了透過於雲端的服務,來讓知識進行管理跟分享外,還有另一種概念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成熟的產品出現。去年在跟吳昇教授合作的期間,使用過NUWeb的服務,在開始使用的過程中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這些不適應源自於我們對於平時知識工作平台的使用慣性,但時隔一年之後,再回過頭來看這樣的概念,發現也許這才是未來工作平台的樣貌。除了結合雲端的概念外,NUWeb還有了一項類似P2P(peer-to-peer)的模式穿插在它的服務裡,這表示我可以將文件檔案存放在我的單機上,但我的單機本身也是雲端的一份子,我也可以提供服務(Service)給其他的使用者。

Opera在去年推出的Opera Unit,其實也是類似概念的產品,只是應用的方向不太相同,它提供的服務是可以讓我們在本機端分享檔案、資料夾、照片、音樂給Wan端上的朋友,不需要上傳到第三方的伺服器上,但又跟P2P的傳檔模式不太相同。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的本機端也成了伺服器的一員,直接提供服務給他人使用。

類似這類的應用服務,都將慢慢跟我們的使用習慣整合,且也會陸續出現在不同的服務裡。而目前我發現最大的問題點,是沒有一個直覺易用的使用者介面,來讓使用者方便進入這樣的服務裡。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我們雖然採用了混搭是的服務應用,來做為知識工作的平台,但推廣並不容易,且使用者的觀念與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

Google Buzz

而拉出了Google Wave跟Buzz,其實我覺得它最大的問題就是在使用者介面跟隱私的議題上。誠如許多人所批評的,我會互通郵件的對象,不見得是我想社交的對象。不過我一直覺得Wave背後的結構跟技術,很有潛力作為知識工作平台的入口點,只不過現有的UI實在是令人不敢恭維。

另外穿插一提的是moomeo這個網站所提供的服務,之所以會發現這個網站,是之前跟朋友討論到Wave服務時,我們提到希望Google可以提供mail分享的服務,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將mail透過一組URL來分享,不用再轉寄來轉寄去,轉寄信件實在是一件很浪費空間與頻寬資源的事。沒想到搜尋了一下,發現有網站提供這樣的服務。在國內噗浪上常見提供幫你噗浪服務的米窩(Maiio),也提供一樣的服務,只是它的服務跟多元,除了郵件可分享外,還可以幫你代噗,讓你的Karma不會掉。只是在河道上看到一堆米窩的轉噗時,實在是有點煩。

延伸閱讀:
從E化到Web化

討論區、Blog與Wiki在企業裡的應用

Google Social Search-便利功能或隱私權爭議

Outlook的應用

Google相關服務的小應用

網路書籤的應用

雲端運算服務的商業模式,不是只關硬體廠商的事

Google Wave 會改變這個世界嗎

什麼是 Google Wave ? [Google I/O 2009 preview]

一手試用Google Wave:奇妙的感覺

Google Wave將帶來網路海嘯殺遍四方嗎?

Google Wave 是「長得像Outlook的MSN」,但功能強大100倍!

如何關閉Google Buzz

Google Buzz:隱私惡夢

微網誌竟然養出一套資料源源不絕的「請快來搶劫我吧.com」

[網路]Google Gmail 加 Buzz … 當 WebMail 摻入社群元素

Google Buzz - Facebook的下一個勁敵?!

Google Buzz 初玩上手心得,在Gmail、手機地圖中的碎碎念社群 | 電腦玩物

Buzz初體驗,又興奮又難過…

美股評論:谷歌Buzz事與願違

Google Buzz隱私權出包 孩童恐遭壞人跟隨成家人惡夢

對於Google Buzz的幾點負面感想

「請搶我?」分享你所有的個人動態前,請三思

Google Buzz掀起隱私爭議

Moomeo 把電子郵件轉為網頁,分享給你的好友





2010-03-03  -  duncan Email  -  2817  -  資訊工程 - 讀者回應

回應管理, Pingbacks:

這篇文章還沒有 回應管理/Pingbacks ...

讀者回應:


你的Email位址將不會顯示在這個站點.

您的URL將被顯示.

允許的XHTML標記: <p, ul, ol, li, dl, dt, dd, address, blockquote, ins, del, span, bdo, br, em, strong, dfn, code, samp, kdb, var, cite, abbr, acronym, q, sub, sup, tt, i, b, big, small>
Enter this code:
authimage

(換行會被轉換為 <br /> 標記)
(將你的姓名及Email及網址記在Cookie中)
(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寫訊息給你(不會顯示你的Email).)

上一篇文章: 日月老茶廠-[每日一圖]2010.03.03下一篇文章: 水杯-[每日一圖]201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