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台科大技教所講座教授蔡今中博士,跟大家分享了「一個科教人員應具備的態度」的精彩演講,我覺得其中所述說的內容,並不僅僅只適用於科教界,因此晚點我想應該會把這次演講的內容整理出來,跟大家一同分享。(以下敘述方式,我改用我的理解來說明,所以語氣跟口調,都會與蔡教授的原演講有一點點差異)

研究者的條件與特質 from Hsuanwei Duncan Chen

在這次演講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小故事,就是當你在從事研究工作時,最幸運的就是遇見一位帶你入門的好師傅。蔡今中教授就舉出他個人的例子,他學生時期就讀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在他畢業多年至今,他一直都與他的指導教授保持聯絡,而每一回有機會到美國參加研討會時,他就會與老師聯繫,看看是否有碰面的機會。

有一回他要到費城參加一場學術研討會,在這之前他與他的老師聯繫,兩人約好在會場見面。在出發之前,他臨時接到他老師的Email,老師信上說當天他有事,沒辦法到費城跟他會合。他回信說,沒有關係,反正研討會結束後,他還會回到紐約,不然就直接在紐約會面吧!

沒想到隔了一天,他又收到老師的來信,信上寫說他已經將當天的事情排開來,所以他們又能夠在費城會面了。於是就這樣,研討會的當天,他的老師依約參與了他當天下午的研討議程,聆聽了他兩次的研究分享。會場中間休息時,他的老師跟他說,我今天還有事情要處理,很抱歉沒辦法全程聽完你學生下午的研究分享,時間一到我就會離開,到時候我就不另外跟你說再見了。

原來他的老師特別從紐約飛來,只為了聽他的學術分享,而議程一結束,他又得趕搭飛機回到紐約,繼續他原本的工作行程。聽到這裡,已經讓人覺得這位老師跟學生的關係,真的是相當的密切,而且僅為了之前的學生,而老遠跑到費城來聆聽他的演講,不過這故事還有後續的劇情。

就在蔡今中教授結束了當天的研討議程後,他收到了一封他老師的Email。信上寫說,我很喜歡你所進行的研究與方向,針對上午聽完你的分享之後,我有以下的幾點想法與意見,跟你分享。而這信件的下面,就一一列出他老師對於他研究的看法,以及他所給予的建議。

聽完這個故事,不禁讓我想起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其實不管在那個領域裡,我們都有機會遇上這樣的老師,當然我們也都有機會成為別人這樣的角色。我想這個故事,多少可以讓大家多瞭解要當一位好老師的辛苦吧!

這場演講裡,還包含了其他有趣的項目,例如蔡教授分享了他念博班時修課的故事,一般學校的博班修課學分大約是五十幾個,而他的學校規定要九十幾個,所以他說修到後來根本沒課可修,在這情況之下只好去其他系所選擇一些課來上。而他利用這樣的例子,來說明跨領域的學習對於自己研究的影響,同時他也用這經驗告訴他的學生,老師建議你多修某些課,對學生來說都是有用意的。

Anyway,我會找個時間,將這次演講的內容整理一下,我想對於從事學術領域工作的人,或是還在攻讀碩、博士的學生來說,應該會有很大的助益才是。

P.S.
這篇文章裡有些細節弄錯了,因此在2007.3.22 22:44做了些修正。看來就算Jordan已經從公牛隊退休多年,我還是一直懷念著芝加哥啊!





2007-03-22  -  duncan Email  -  1835  -  影像日記 - 讀者回應

回應管理, Pingbacks:

這篇文章還沒有 回應管理/Pingbacks ...

讀者回應:


你的Email位址將不會顯示在這個站點.

您的URL將被顯示.

允許的XHTML標記: <p, ul, ol, li, dl, dt, dd, address, blockquote, ins, del, span, bdo, br, em, strong, dfn, code, samp, kdb, var, cite, abbr, acronym, q, sub, sup, tt, i, b, big, small>
Enter this code:
authimage

(換行會被轉換為 <br /> 標記)
(將你的姓名及Email及網址記在Cookie中)
(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寫訊息給你(不會顯示你的Email).)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圖]2007.03.22下一篇文章: [每日一圖]200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