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在泳池裡看到的一些奇聞軼事。

我們單位某一次同事去參加活動,跟了 Showgirl 合照,還傳照片到群組裡炫耀,在這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只要有人出遊,我們大夥就會嚷嚷著要分享比基尼女郎的照片。可能我們的組成宅男多了點,所以這惡趣味感覺也跟著低級了一些。

此後我每次下班要去游泳,我都會跟同事開玩笑說我要去看比基尼女郎了。

一開始我是去 AA 運動中心游泳,但 AA 運動中心規定多,連我穿什麼樣的泳褲都要規定,這一點我跟市政府抗議了多次,雖然最終解除了泳褲的限制,但這件事始終讓我超級不爽,所以 BB 運動中心營業後,我就改去 BB 游泳。

說來有趣,BB 游泳池還真的有比基尼女郎,我一直以來的疑問,就是穿這樣的衣服游泳,難道不怕穿幫或是不方便嗎?沒有性別歧視的意思,就單純只是宅男未開化的死板想法。話說回來,穿比基尼的游起來根本都海放我,由此可知我的性別刻板印象有多僵化了,這一點我反省。

某天我的生日,照例還是先去游泳池游了一公里。我每天都固定至少游一公里,花費的時間都是半小時左右。游完我就趕回家吃飯,基本上是目標導向,也鮮少使用泳池裡的其他設施(水療、烤箱、蒸汽室)。

下班時我開玩笑說,我又要來去看比基尼。結果我昨天去泳池,卻看到兒童池裡有媽媽穿內衣下水?咦?這是允許的嗎?今天跟同事聊到這件事,同事阿樂說我會不會看錯了衣服?野原欣之助在旁邊補了一句:難道你以為他沒看過內衣嗎?

我還順便虧了太平陳柏霖,之前去 AA 運動中心,他每回穿自行車的車褲下水都沒事,我穿迪卡儂買的泳褲卻不行下水。

回到家跟老婆說了這件事,老婆還幫我查了一下有沒有後扣式比基尼。但我可以保證,那就是貨真價實的內衣啊!!!昨天我是顧著趕緊游完回家吃蛋糕,下回我一定努力的確認一下。

另外我已經有六次發現男性泳者的泳褲破洞,我第一次發現時非常疑惑,一直想說為什麼花紋會在菊花處的位置,等到我搞清楚那是泳褲破洞,已經來迴游了好幾趟了。

自從發現泳褲那個位置破洞,泳者自己不會知道之後,我立馬買了新的泳褲,所以現在我一共有八件泳褲,就是擔心我自己也成了菊花曝光者。

前五次我發現破洞後,都會趕緊通知泳者。大家的反應其實都是一致的,一來尷尬,二來會跟我道謝,然後就趕緊上岸去沖洗換裝離開泳池。

但是第六次,也就是幾週前,我跟那位泳者說他的褲子破洞時,他先用手確認了一下,然後就一直感謝我,因為他不知道褲子破了。

我以為他也會趕緊上岸,但結果並不是。他又繼續游下去,但因為他剛剛用手去確認了一下破洞的位置,結果那個洞就變得更大,很剛剛好就在菊花處,然後我就看著菊花不斷的綻放......

本來我們那個泳道有三位女泳者,在菊花熱烈綻放之後,她們就默默的轉移到隔壁泳道去了。看來應該是我感謝他,因為他的豪放讓我游的很奔放(因為泳道只剩我們兩位)。

再來,有次我在 AA 的大泳池裡發現了疑似便便的東西(大約十公分長)。這讓我非常困擾,我不知道該不該去確認那是不是便便?反正就是個長條狀,但已經抹在了泳道上。我一直以為便便都會浮起來,但似乎又不是這樣。但重點是,為什麼泳池裡會有便便?

之後我又仔細的觀察了幾次,發現靠近兩端的地方,都會有沙子,有時候那些沉沙的樣子,看起來的確像便便。但我始終無法確認,那一天我看到的,到底是黃金還是沙子?這一直都是個謎啊?

鏡頭轉到男性更衣室。有一回在 AA 游泳時我把雨衣跟雨套,放到了一個付費的置物櫃裡,但卻忘了付費鎖上。等到我游完要拿雨衣,怎麼都找不到。我以為雨衣被幹走了,最後去調監視畫面。

調監視畫面其實不容易,本來應該要報案後才能調,但泳池人員可能覺得只是個雨衣,所以就帶我進辦公室去看畫面。看到畫面時超驚訝,因為很多人沒穿衣服走來走去,監視器通通都看的見,還是大螢幕高清版......所以這告訴我們,還是要注意一下監視器的角度跟位置,不然全都露。

雨衣跟雨套最後發現根本是烏龍,我看到畫面裡我自己塞到櫃子,然後我就去做別的事了......等到我游完,怎麼都找不到,因為我以為我放在公開的位置裡。總之,超尷尬......

另外 BB 泳池的更衣室,也有奇特景象。男性更衣室裡,大概放置了五把公用吹風機。我以為吹風機應該是用來吹頭髮,但是多數的泳者,不是拿吹風機吹腳,不然就是吹自己的弟弟,也有吹內褲跟襪子的,就是很少看到吹頭髮,我都懷疑是不是我的基礎認知有問題?

所以,看到這一幕之後,我就再也不用公共提供的吹風機,因為真的太噁了......

淋浴室裡,我常會遇到爸爸帶著小孩沖澡。這週我聽到隔壁的爸爸跟他的小孩說,趕快尿啊!趕快尿啊!你不是要尿尿......然後我就看到黃黃的水(果真是童子尿),從隔板下方流到我的腳邊......淋浴室裡不是有標語不要在裡面大小便嗎?最後我不甘示弱的,也......

以上,就是我在泳池裡的所見所聞。

2019/7/30 更新
今天在游泳池第七次提醒了其他人,但似乎是做錯了......

夏天泳池裡的人越來越多,週日晚上去游時,還很高興每一水道都只有兩個人,所以我挑了快速水道也湊成了兩位。我在游的時候,發現岸上有個人超級假掰,一直在泳池邊做暖身,那個暖身超級專業。

其中有個姿勢是拉伸大腿,他老兄把大腿往泳道方向拉伸,就是做出一個七字型的姿勢,因為我做不到,所以我就在心裡碎唸,是以為自己是梁朝偉在演色戒嗎?我大概都游了七百公尺,他的暖身才做完。當時水道只剩我一人。

接著我就看他很瀟灑的跳水入池,我游三趟的時間他可以游四到五趟,因為是在快速水道,他比我快多了,所以我只要看到他很接近我,就會在岸邊停下來讓他水花四濺的翻身而去。

他的實力真的堅強,翻轉蹬腿後可以快速的漂(他身體都沒動哦!)將近八公尺遠,才開始繼續滑水游泳,超厲害的。好吧!雖然一直被海放,但人家這麼厲害,跟他同一道也算是與有榮焉。

撲梗撲太久了,今天跟週日不同,泳道裡滿滿的人,每一道都超過八位。後來我又選了快速水道,反正快速水道都不快速了。游不到四百公尺,迎面衝來一位身材姣好非常有料的比基尼女郎,你知道的,在泳池裡每個人都帶上了泳帽跟蛙鏡,我也只能這樣形容這位比基尼女郎。

跟之前遇到的比基尼不太一樣,這一位的技術明顯有待加強,自由式有點零零落落,加上不知道泳池的規矩,整個水道就她逆向,中間還會給你停下來用走的。後來可能發現我們這一道通通都是男的,且每一位都來者不善,她游了兩趟,就轉移去了隔壁水道。

我大概游了九百公尺左右時,就看到這位小姐從隔壁道游過,但我好像看到了不太該看到的東西。因為很不確定,所以我很認真的觀察了一下,好吧!是她的捏捏整個露出來了,因為我游的比較快,所以也沒多想,只是好奇她都沒有感覺嗎?(話說他們那一道也很壞,我不相信沒人注意到,竟然都沒有好心人提醒她)

因為在隔壁道,加上我游比較快,所以並沒有多事去做什麼。但等我游了來回一趟,發現她站在隔壁道的岸邊喘氣,整個半邊露光光,我猶豫了大概兩秒,最後也在岸邊停了下來,我跟她打了招呼,她看起來很疑惑,又有點緊張,可能不知道我要幹嘛吧!

我一時詞窮,不知該說什麼好,然後一直比手畫腳,最後說出了一句,小姐你趕快轉身面壁,你的「衣服」露出來了。我實在不好意思直接跟她說,她整個胸部都掉出來了,只好吐出這一句。

當時她可能也嚇傻了,完全沒動作,既不轉身也沒做任何事,我兩就很尷尬的對看了一眼。我真的也很尷尬,趕緊裝做沒事就游走了。但是我們那個泳道的其他泳者,每一個跟我對眼的,我都可以感覺到殺氣。

我想,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因為殺氣太重,加上我覺得很尷尬,所以等確認比基尼女郎衣服喬好後,我就上岸了,今天我只游了一公里......本來我是要游兩倍的啊!

剛剛跟老婆分享了這件事,老婆說我趕緊走是對的,免得發生了男性更衣室裡的群毆案件。

2019-07-15  -  duncan Email  -  2045  -  小品散文 - 讀者回應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唐·賈島《劍客》

這首五言絕句出自於賈島的《劍客》,賈島以這首詩比喻自己寒窗苦讀,卻始終無法一展抱負。對於賈島多數人可能有點陌生,不過他的另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應該就耳熟能詳了。

前陣子在iThome online上(資訊領域的分眾網站),看到王建興所寫的一篇「十年磨一劍,開發功力需要實戰累積」,讓我有了些感觸。

王建興提到有很多同業,在看到Peter Norvig所寫的《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花十年的時間學習程式設計)》文章,都會露出會心的一笑。因為對比到坊間標榜著速成的程式開發工具書,例如七天學會Java之類的書,實在是很大的落差跟反比。

他提到:「許多程式語言具備了易懂難精的本質。程式人或許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了解、學會該語言的主要語法,並且讀懂典型的程式碼,但這不代表已經確切地體會、掌握了該語言的核心及精髓。 ...... 程式設計真是一門可以如此速成的技藝嗎?我反倒認為程式設計是一門需要投入時間,才能有所成的領域。而一名優秀程式人的養成,更是需要十分漫長的時間,絕非許多人所想像的,能夠透過速成的方式達成。唐朝詩人賈島的〈劍客〉裡說「十年磨一劍」,用十年的光陰來磨出一名程式人,似乎也差不多。」

由於我也是資訊從業人員,對於這篇文章有很深的共鳴,當然也聯想到了其他領域的共通性。其實不只是程式寫作的能力是這樣,在許多技藝上的養成也是如此,包含了大家持續在練習、精進的各種武術。十年磨一劍的譬喻,就跟俗語常聽見的「三年小成,十年大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武術的發展史有著漫長歲月演變的痕跡,早期的在原始部落,因為戰爭的頻繁,開始促進了武術的發展,以中華武術來說,從史籍記載的資料來看,遠從大禹時代,就已經有了武術演練的記錄。在這之後歷經各個朝代的演變,除了武器不斷改良,武術的本身也經歷了許多的變化。

到了近代社會,武術的本質早已從以前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需求,慢慢轉換到強身健體,身心修練的型態。而武術也在千年的演變中,從單純的技藝轉換成精神層面的武道。

在現代社會裡,為了延續武術的傳承,以及武道的推廣,以往的武術都仰賴組織性的整合,以運動模式來進行推廣。所謂的組織性整合,包含了技法、招式、套路的重新整理,形成一個由淺入深,系統化的教育模式,有別於傳統土法煉鋼的模式。

在學習的安排上,也利用階段式的區分(級數跟段位),讓習武的人形成新的組織化結構。另外透過比賽或者演武,一方面達到武術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推廣武術運動。

=> 深入閱讀...

2008-11-27  -  duncan Email  -  11294  -  小品散文 - 回應(3)

*這是應馮士家學長的邀稿,所撰寫的文章。由於閱讀的成員,多集中在藝術文化與武術領域的會員上,因此我將我對攝影跟合氣道的觀察,整理成一篇短文,寫起來或許有點牽強,但這的確是我自己的心得,也貼在Blog上,做個記錄。*

攝影與合氣道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領域,雖說武道與攝影都可以歸類為生活藝術的一環,但實際上兩者的確沒有太多的關連。由於我自己喜愛攝影,練習合氣道也有十多年的時間,我發現表面上看似毫無相關的東西,事實上都是相連在一起的。

學生時代練合氣道時,老師特別喜歡藉由一些小故事,來輔助技法的教學。一方面這些小故事可以讓我們瞭解武術的本質,另一方面也能藉這個來導正我們的觀念,讓我們瞭解真正的武道。

我記得許多的老師都會特別強調修習合氣道時,對於人格特質的養成以及身體鍛鍊的種種助益。而有許多的故事都是練習合氣道之後,對於日常生活面臨的種種壓力,所帶來的改變。

比方說,原本在生活上不易專心的人,因為修習合氣道,而開始能夠專注自己的心神。亦或是本來凡事都緊張的人,也因為修習合氣道的緣故,遇事能從容不迫,靜定的面對問題。

這類的故事跟例證很多,而從這些小故事裡,我就發現到很多的專業領域,乍看之下似乎完全沒有關連,但若仔細的觀察、體驗與反思,不同領域間其實有很多的共通點,而掌握了這些共通點,一方面可以讓我們在原有的領域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對於不同領域間的啟發跟成長,一樣都有很大的效果。

說回攝影方面,近年來因為科技的發達,數位相機的普及率不斷的成長,幾乎多數的家庭都擁有數位相機,而數位單眼的推出,也讓專業跟業餘之間的鴻溝不在,這些現象也衝擊了攝影領域的職業生態。

以往在傳統相機的年代,想要學攝影、玩攝影,光是底片的沖洗就是一筆高額的費用,但在數位相機的年代,透過記憶卡可以讓使用者盡情的拍照,也因為多了不斷練習的機會,學習攝影的門檻降低了不少。

很多人都羨慕一些攝影師可以拍出美美的照片,但不管使用的工具多麼發達,基礎知識與技術的養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說到了這裡,是不是有些似曾相似的感覺呢?合氣道的養成不也是如此嗎?初學武術的人,也都會羨慕前輩或師長可以做出一些很炫的動作,但所有華麗技巧的背後,其養成的艱辛,卻是無可避免的。當然不僅攝影與合氣道如此,所有的專業領域,都需經歷一樣的過程。

攝影通常要強調的,大多離不開構圖、光影、色彩與後製這些要素,而專業的知識包含了瞭解工具的結構,清楚知道快門與光圈間的應用,甚至知道光線的佈置以及會產生的效果等。基礎的知識可以透過自修來學習,而實際的應用通常都得透過不斷的觀摩、思考、應用,才能讓自己的境界不斷成長。

撇開基礎的知識不說,當已經知道快門與光圈間的關係,景深的深淺差異,並瞭解相機的基本操作之後,構圖通常是攝影入門最先接觸的東西。所謂的構圖,有點像是逆向操作所得到的一個理論知識。怎麼說呢?一幅精彩的攝影作品,絕對不是由制式的規範所產生的。

我們是經由許多好作品的共通點,去規範出這些作品是如何來構圖的,之後其他的人可以藉由這些經驗與知識的累積,快速的跳脫摸索的階段,然後再來尋找自己對於美感的定義,發現心中的世界。

在合氣道練習的過程裡,技法的本身就如同攝影的構圖一樣。我們從攻擊的模式,先拆解成打擊、擒拿與摔投。又從接手的模式,定義了前打、正面打、斜打、單手抓、雙手抓、後抓、跪姿......等。雖然初階的學習課程裡較少接觸到腳法攻擊的部分,但延伸的模式也是大同小異。

=> 深入閱讀...

2007-11-09  -  duncan Email  -  6476  -  小品散文 - 回應(4)

看看2007年的網路應用,真的是琳瑯滿目,幾乎所有生活上的應用,都可以從WEB的介面獲得解決。這些網路的新興服務,在技術開發以及創新應用的能力是無庸置疑的,以現階段強調WEB 2.0精神的網路世界裡,許多提供相關服務的公司,扮演了先驅網站的角色。而我常常思考,除了媒體一連串的報導,以及各類型網路活動的曝光跟宣傳之外,回到根本的使用面來看,這些服務能夠提供給廣大使用者什麼樣的體驗,而從企業運作與生存的角度來看,現階段的狀況又是如何呢?

從媒體的角度來看創新服務,在現階段的狀態下,或許不是那麼的貼切或真實。我們都知道媒體需要資訊,而在取得資訊的過程中,得經過一系列的包裝,才能將資訊變成新興且熱門的議題。不論是Blog風潮Youtobe影音熱、亦或是一系列WEB 2.0的論述,這些都經過重重的包裝,也因為媒體的爭相報導而蔚為風潮。

除了報導之外,併購的話題也是現階段很熱門的議題,國外動輒數十億的併購案,以及國內Yahoo!與城邦分別以超過六億與一億的代價,併購或投資無名小站與Pixnet,這讓網路的風雲時代再度降臨,但有時也讓人思考這跟九0年代末期的.com泡沫化又有多大的差別?網路上新興與熱門的服務向來不曾少過,但支撐這些服務的背後,最現實的狀況還是在於營收。併購案的獲利者,的確都是開創公司的主事者與先期的投資人,但除此之外若沒有持續的業績與營收帶入,企業本身終將難以存活,這是再現實不過的事情了。

linkist

回到琳瑯滿目的新興服務,以目前網路上常見的服務來說,主要使用族群還是聚焦在重度的網路使用者。不論是Social bookmark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Blog、Wiki、TwitterYoutubeSlideshare......的使用,對於長期使用網路,並將網路視為生活一部份的網路人來說,它的確帶來另一種生活體驗、知識管理與自我分享的管道。透過這些多樣化的服務,我們可以輕易取得我們所關注議題的資訊、分享我們的生活、認識其他領域的朋友、個人知識的管理......等,若透過群組以社群的應用模式,更會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使用體驗與樂趣。

=> 深入閱讀...

2007-04-18  -  duncan Email  -  3765  -  小品散文 - 讀者回應

去年五月份時,我曾寫了一篇「我喜歡的電視節目(上)」,原本理當會有一篇下集的,但因為工作繁忙,結果還真如我那篇所寫的「如果我太懶,那大概永遠都只有上集了」,而我今天有感而發的主題,其實也源自於我之前想介紹的電視節目之一。

daikaizo

國興衛視每週四與五的晚上八點都會播出「全能住宅改造王」,這是我很喜歡的電視節目之一,不過我收看的都是晚上十點播出的那場。這節目主要是在介紹原本架構不佳的房子,在屋主的委託之下,節目會派出一位適合的建築師,來幫屋主重新打造他們的房屋。這整個的過程會被記錄下來,同時經過剪輯,播出給大家來觀賞。

單純的從節目的主題來看,這或許不是什麼新穎的話題,不過這節目最特殊的地方,在於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建築師對於房屋建造的思考邏輯,參與的過程,而最重要的是,他們真正是創造幸福的產業。由於我們家有好幾位建築師,我從小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長大,因此對於從事相關工作的辛苦與點滴,感受特別深刻。

節目裡的建築師在瞭解了屋主的生活之後,進行大改造的同時,會設身處地的幫屋主保留下他們珍貴的記憶,甚至發揮許多的巧思,讓屋主在看到房子完工的成品時,總會忍不住感動的掉淚,當然看完整個過程的觀眾,感情充沛一點的,情緒往往也會隨著劇中的溫馨情境,而跟著掉下了眼淚。

這節目裡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會有個Before 與 After的畫面作為對照,而它所採用的背景音樂,專輯名稱剛好也叫做Before After。我想很多喜歡這電視劇的觀眾,都會想知道這是源自於誰的專輯,這是松谷卓的鋼琴創作專輯,不過台灣似乎買不到,對於這張專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Amazon上面購買。

為什麼提到這節目呢?對我來說,我就想成為劇裡的建築師一樣,將我的工作或生活,變成幸福的產業。前幾天我寫了篇「換了個位置,就換了個腦袋」,稍微抒發了一下我目前的心情。今天參與TWNIC所主辦的2007網際網路趨勢研討會時,有人問了現任台灣微軟全球技術服務中心副總經理洪志鵬先生,對於Java未來的看法。這個問題的確蠻有話題的,原因在於洪志鵬先生原先在昇陽服務,而現在卻轉而到.net的微軟。不過我覺得洪先生的回答很好,而這種處境也跟我的那篇抒發文有點類似的狀態。

總言之,每個人對於生活或者工作,都會有自己的觀感跟看法。而事實上,當我們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時,無法避免的我們都得努力的工作。有些時候,原本是因跟果的關係,在經過現實環境的混雜之後,往往讓人迷失了方向。比方說我們因為想要更好的生活品質,而努力的工作。但越努力工作的同時,有些時候沒抓到平衡點,反而失去了我們的生活。而困難的地方,就在於如何抓到這中間的平衡點。

而在工作上,我也面臨了理想跟現實間的相互拉距。我單純的希望,我能貢獻我所知的所有知識與經驗,幫助我的公司有更好的營收。而在這同時,我希望我能創造出幸福的產業,去幫助所有使用我們公司服務的人們或企業。但現實環境,總有現實的因素存在,企業是個營利單位而非慈善事業,因此我只能勉勵自己,在達成公司目標的同時,我能保持我的初衷,竭盡所能的去創造出滿足多數人的服務與產品。

「創造幸福的產業」是我個人小小的願望,它不容易達成,但只要我能夠堅持,儘管只是一點一滴的貢獻,它都將會是我努力工作的熱情來源,以此自免之。

延伸閱讀:
全能住宅改造王的改造範例

從一件小事看Google 的企業文化

幸福感網路事業的經營態度

2007-03-21  -  duncan Email  -  3193  -  小品散文 - 讀者回應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