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句話是我學長跟我說的,本來我是沒什麼感受,後來工作經驗比較多,也再次回到學校進修,對這一句話的體會就很深了。

為什麼提到這一件事呢?其實是看了檸檬妹的網站上被藏鏡人留了句沒禮貌的言,有感而發的,雖然我安慰檸檬妹不用理那些網路小白,但看了就一肚子火。

這一句話是以前練武的時候,聽學長說起的。我自己是從小就習武,雖然沒有很認真,但也是拉哩拉雜學了一堆,而等到我可以參加比賽之後,只有一次比賽沒得獎,家裡現在有四十多個全國比賽的冠軍獎盃,哈~老實講,拿冠軍沒什麼了不起啦!以前EX都說是「做作」才得第一名啦!

練武的人門戶觀念大部分都比較重,大家都很在意流派或是練哪一種武術,而我很少聽過有人真正在談武道的精神,練武似乎永遠都在比誰比較厲害(手槍永遠比人厲害啦!),而我其實對這爭論一直都興趣缺缺(我又不是在練打架得第一)。

只要是比賽就會有競爭,但其實它的標準很主觀,然後是被侷限住的,因為我的學長跟同學已經是全職的在發展武道文化的推廣,這過程難免會有些挫折跟非議。所以當時他就跟我說了:「專業只是騙人家不懂的」。

等到我回學校念研究所,更發現是如此。有些老師們的態度一直都蠻... ...優越的,結果上課講的內容,台下的學生有些比老師懂得還多。上到系統安全,結果下面坐的就是在做系統安全的學生,哈~

其實老師擁有他們各自的專業,這是無庸置疑的,只是在學校裡老師們上的課不見得是他們的專業領域,所以有些時候就會出現老師講的煞有其事(其實是不太對的東西),學生們則面面相覷,不知該說什麼。

我工作的領域跟我的家族環境一直跟建築與設計有關,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有機會認識一位專門在拍攝建築物的大師,跟幾位全球知名的建築師,在他們身上就發生了些有趣的事。

說一下這攝影大師的趣事好了,我跟他見面時根本不知道他是業界裡公認的大師,他來台灣只帶了一機一鏡,是他們國產的徠卡。然後工作時我看他拍的東西,也還soso...我還以為他只是一般的設計師而已。後來才知道我看的Lighting Design裡面很多案例都是他的作品。等到我知道之後,頓時發現那些我不以為然的相片,馬上變的非常的專業,哇哈哈~其實沒那麼誇張啦!我的意思是說,有名跟沒名其實真的有差。我從他身上學到的觀念是,什麼相機、配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腦袋。

我自己很喜歡攝影,不過我不太相信什麼「大師」的。對我來說這種東西很主觀,就自己喜歡跟不喜歡而已。所以我對於那些攝影評論都是隨便看看而已,這跟影評還有樂評一樣,有些時候那些評論跟我一點共鳴都沒有。我還記得「陶吉吉」上廣播時說過:「那些在評論我音樂的人,他真的懂音樂嗎?」我一直很欣賞這一句話。寫大家都會寫啦!問題是:「你做的出來嗎?」做的出來,才有資格說別人的哪裡不好吧!而且說了也只代表個人的觀點而已。

不只是攝影、電影、音樂或文章,生活裡的每一件事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喜歡評論別人,然後弄得自己好像很專業,省省吧!我的心得就是上面的那一句話啦!!「專業只是騙人家不懂的」而已,現在是信大師才能得永生嗎?(我信奉「低調才得永生」啊!)

所以當我看到那一句「網站做的不怎麼樣?」,實在是@#$%︿&...他以為他在演布袋戲啊!?藏鏡人早就已經落伍很久了,現在流行的是深喉嚨啦!!!

所以我的感想是,網路小白何其多,小白太多時,只好當作是在鍛練自己的修養,哈~

就以這一篇支持檸檬妹,我覺的你的Blog是最優的~

P.S.
以上言論也謹代表我個人的想法,與我抱持不同觀點的,請在你自己家抒發意見,就不用到我這邊當小白了~

P.S.2
寫這篇的時候,肚子裡一把火,沒有表達得很完整,哈~

其實我很贊同韓愈.師說裡的幾段話: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其實每個人都有專業,也都有各自的想法,但不是因為自己知道了一些東西,就表示我們比別人高貴,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只會評論別人的人,永遠都在當別人的導師。我只希望我能謹記「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然後虛心學習新的事物,這是我自己的目標啦!!!

P.S.3
學界跟業界其實各有專精,能夠相互研討交流,就能激出更多火花。只是有極少數的專業人士(不論在哪裡都有這種人),態度比較優越一點,不過那真的是少數的幾隻青蛙啦!!其實我也是青蛙,呱呱呱~

Furl this page

2005-11-24  -  duncan Email  -  1735  -  小品散文 - 讀者回應

這天一大早就起床準備,對我來說這真是一件痛苦的事,而這也是這次行程裡最早起的一天,不到六點半我就已經在二樓的自助餐廳裡用餐了。

搭電梯前看著鏡子裡自己睡眼惺忪的樣子,感覺很像是在夢遊一樣。飯店的自助早餐很方便,我努力吃了三大盤,就準備搭電車到京都御所去報到了。

前一天在「宮內廳京都事務所」辦好了參觀的手續,時間是預約今天上午十點。服務的人員告訴我說,要提早十分鐘報到,所以只好早點出門啦!京都御所是日本天皇居住的地方,西元1331年時,北朝的光嚴天皇在這邊定居,而現在的御所是在西元1855年重建的。從1331年到1869年這段期間的皇居一直都是在這邊,目前皇居已經遷移到東京。

京都御所外面被京都御苑所包圍,是御苑中心的主要建築。京都御苑東西長七百公尺,南北寬一千三百公尺,面積有63公頃,感覺很像是一個超大的公園。而御所本身東西長有兩百五十公尺,南北寬四百五十公尺,可見皇居的面積有多大。

京都御苑平時是對外開放的,所以這邊可以看到京都的市民在這邊騎腳踏車、慢跑或散步。

頁數: 1 2 3

2005-11-23  -  duncan Email  -  14864  -  浮雲遊子 - 回應(4)

在我現有的工作裡,我最感到困惑的,其實是網路行銷的效益該如何來量化。我所服務的公司其實是一般的中小企業,我們有自己的產品,客戶的屬性包含了企業與個人。在企業部分進行的是大型的專案,而在一般顧客這邊就是簡易的產品銷售跟小型的設計案。

先不討論傳統的廣告行銷方式與效益評估,就單從網際網路上的行銷來說,廣告與效益的評估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大難題。要產生數據,做出報表其實不難,但這些數據真的可以換算成金錢嗎?

前一陣子Blog圈子裡流行一個「How Much Is My Blog Worth?」的活動,就是計算自己的Blog值多少錢。我覺的這個活動很有趣,如果在商業的環境裡也有這一套公式與工具來計算,而且又能符合事實的話,那就太棒了。

現階段網路上的分析可能都還是以造訪的流量跟點擊率來計算。但我們公司的產品並不提供線上交易的服務,加上很多東西需要看過實際的東西或案例,顧客才能決定要跟不要,簡單說我們提供了專業服務與產品,但很難分析從網路上的行銷工作裡,到底帶來了多少的客源。

但儘管很困難,相關的報表與分析資料也一樣要產出,要不然怎麼證明行銷單位有在做事呢?而且重點是要如何才能證明行銷單位對於公司的價值?

我想系統相關的工作者,對於log記錄應該是不陌生吧!舉凡所有電腦的運作跟服務都會有記錄留存,這主要的目的在於判斷問題產生的原因,並找出解決的方式。而在WEB服務的部分,不論是用Apache或是IIS也都會有Log記錄,一般這記錄是提供給系統管理者檢查是否有異常的狀況發生,包含入侵偵測、錯誤連結、流量查詢......等等。而我們看到的記錄資料就如同下圖,總之是密密麻麻的螞蟻文,看久了那些字跟螞蟻一樣,都會動來動去,哈~

每天要看這個Log資料其實很痛苦,因為它就是由「日期、時間、IP、動作、連結、來源」這些項目所匯集的資料而已。而日常的資料其實已經多到不能再多,如果沒辦法經過分析的動作轉換成有效的資訊,那這些Log一點用處都沒有。

為了分析這些Log,以前會寫簡單的程式來分析字串,比對出攻擊的行為與抓出IP,然後加以鎖定並回報給相關的ISP或刑事局偵九隊來處理。之後有許多公司開發Log的分析軟體,這些軟體對於系統管理上的幫助不大,但對於網路行銷的人員來說,這可是一個很好用的分析工具。

我最早使用的是FastStats Log Analysis這一套軟體,當初買的是2.81的版本,一直用到了現在,目前好像已經開發到3.x版了。它的官方網站有提供30天試用的版本,有興趣的人不妨下載回來試試看,但前提是你必須要擁有自己網站的Log檔才行。

這套程式可以分析點擊次數、個別流量、客戶來源、停留時間、各種的平均數值、以及來源網頁(逆向追蹤)......等等。所以我們可以分析客戶對於哪些網頁內容有興趣?平均停留多久?從哪一個搜尋引擎來訪?從那個網站連接過來?每天那個時間點最多人湧入?每星期哪天人最多?透過哪些關鍵字來訪?

單從文字的Log裡其實得不到這些資訊的,但是透過這套程式分析一個月甚至是一整年的Log記錄,就可以得到很實際的數據報告。透過這一份報告,行銷人員就可以針對不同的活動、與頁面來進行分析或企畫,所以這真的是很棒的工具。

我自己現在使用的這一套Blog平台,也附上了簡單的分析工具。透過後台管理介面,我可以輕易得知外部引用的數量與來源、搜尋引擎的查詢次數與關鍵字、搜尋引擎建立的索引次數、RSS訂閱與閱讀的次數,直接訪問的次數等。雖然它的資訊沒有上面那一套分析程式來的豐富與完整,但對於個人的使用者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除了這個,有些ISP業者,也會提供一些分析的數據報表。像我家裡與公司使用的都是SEED的雙向512K的服務,它有提供硬體流量的數據,這是直接從硬體上的log資料分析而來。所以我可以知道哪時候頻寬不足,然後與自己的Log報表作個比照分析,看看是否有異常的狀態。最近家裡伺服器因為點閱的人數成長,加上圖檔較大,所以傳輸就整個降低了。有些時候我都不知道該高興很多人來參觀呢?還是就固定幾個熟識的人來就好?因為往往我在家裡要上網時,頻寬都被網友給佔用了,哈~

除了實際網路傳輸的流量,有些ISP還會提供更進一步的分析服務,像是上圖這個分析報表,基本上它跟FastStats Log Analysis的產出格式很像,但因為log記錄本身會佔用到網路空間,所以通常ISP所提供的大部分只有一週或一個月的資料分析,若想要更多的資料,可能還是得自己處理。以我自己伺服器上面的例子來說,我每天log的記錄檔案將近5mb,這樣一個月下來就要150mb,一年就有1.75GB的資料了。而我從2000年開站到現在的資料都還留存著,這些log其實蠻佔空間的。但為了做長時間的資料分析,所以也得一直保存。

前陣子Google也提供了Log分析的服務,它使用的方式是透過一段java的程式碼,來記錄相關的存取資料,透過它內部的分析程式加以分析,得出一份報表。上週我看到很多網友寫到這個服務,於是也在自己的網站上做一個測試。

Google所提供的服務,其實也算是很完整的,因為他本身是搜尋引擎,所以有關於關鍵字這一方面的分析,就可以再與其他網站的資料作比對。基本上申請了Google的服務,等於是將自己的網站經驗值,分享給Google。Google的分析師可以透過這龐大的資料,來加強他們家廣告服務的附加價值,同時也可以提供給付費的廣告客戶更詳細的數據資料。

=> 深入閱讀...

2005-11-22  -  duncan Email  -  13379  -  資訊工程, 網路行銷 - 回應(2)

掛病號之前,處理了一些關於工程專案上的問題。年關將近,我們手上在執行的專案很多,以往並沒有同時處理過這麼多的專案,因此負責專案的同事們搞的人仰馬翻,每天都面臨了一大堆要處理的工作。往往都是這個才剛解決完,另外那一個又出了狀況,所有的時間光是解決突發事件就不夠了,更別說原本該進行的工作進度了。

舉個例子來說,週一時專案A突然有個部分要進行修改,而週四專案B早已經跟客戶約定要提交某個企畫資料。因為專案A出現突發狀況,因此週一下午開始處理。而公司週二固定要開會,會議大多都佔用了一個上午。那這樣一來,只剩週二下午可以繼續來處理專案A的插件。通常呢!手上的工作並不只是專案A跟B而已,我們目前案子已經排到了專案T之後了。所以到了週三下午可能才有時間處理到週四專案B的工作,那肯定又來不及了。

看到上面這例子,一堆ABCD的,一定是搞的頭暈腦轉。我簡單歸納一下問題的原因:問題在於負責專案的人往往都只能注意到今、明、後,這三天內的工作問題,而專案資料的分享與工作分配沒有確實依流程來執行。除了專案的工作項目執行的人不清楚之外,工作檔案的歸檔跟輸出也搞的一團混亂。因此一有變動,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其他都是邊做邊看,等問題出現了,再來尋求解決的方法。而檔案沒確實歸檔,則造成解決問題時老是在找資料與確定資料的版本,這樣一來,時間當然又得延長啦!

匯集了這些資訊之後,我實在不太知道該如何才能有效的解決上面所說的問題。我們公司內部有導入行事曆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所有專案的行事曆都有進行規劃,專案成員也都看的到。除此之外,工作的流程也都有詳細的定義,但有了這些工具,似乎對專案的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我跟老闆討論到這方面的問題,以前老闆認為這是因為沒有完善的「流程」,所以導致了工作上錯誤重複的發生,於是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規劃流程上面。而現在發現流程出來了,卻沒有徹底的來執行,於是老闆下一個結論,這是沒有「執行力」的關係。

從上週處理這問題到現在,思考了很多。我一直在想,執行力代表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直都沒辦法避免這些重複發生的問題?

我自己認為,問題還是回歸到人身上。有些人在某方面就是沒有「組織結構」的特質,也因為如此,這一類的人無法勝任專案管理方面的工作。但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專長,只不過人沒有擺到定位,就勢必無法發揮他的專長跟特質。

目前我能進行的方式,就是在這一個單位裡,選出可以培養的專案管理人才,儘速的讓他具有掌握專案的能力,當然這需要一段時間才行。

不過在與老闆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目前的定位,在工作上其實也很難發展。同樣一個問題,今天要求我來處理,但我處裡的過程裡,老闆也有自己的想法,而老闆娘也進行他的處理方式。就這樣,一件事三個人分別在進行,我跟同事溝通時發現,大家也都覺得無所適從,哈~

突然想起兩年前,我的指導教授呂克明在專案管裡的課堂上曾引述書本上所說的:「專案管理,不只是科學、技術,更是一門直得深入研究的管理藝術。」

要讓一同共事的夥伴可以一同進入這藝術的殿堂,互相成長,還真是一件超級困難的任務啊!

2005-11-19  -  duncan Email  -  1640  -  小公司當伯特 - 讀者回應

昨天因為發高燒,所以請病假待在家裡修養。工作中斷了一天,似乎比週一上班還恐怖,一早就接收到許多訊息,結果早上都在忙著處理這些問題。

下午進行伺服器的例行性漏洞檢查,在資安網站上看到越燒越熱的SONY Rootkits的整個串列新聞,另外也看到一則跟我這Nikon D70有關的安全性消息

先說說SONY的事件,對防拷CD,我向來是厭惡到了極點。我從小就愛聽音樂,也一直都支持正版,雖然我擁有的CD不是非常多,但也超過九百片了,若以平均值330來換算,也花了我三十多萬的大洋。

那這些CD的防拷政策到底苦了誰呢?根本就是在惡整我們這些支持正版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那些號稱加了防拷保護的CD,真的就沒盜版了嗎?透過Feurio程式,就可以將目前鎖住的音樂轉成Wav檔,那些我買的防拷CD,一樣出現在大陸的網站上,只要是會員就可以下載,更不用說在P2P這些平台上面流通的音樂檔了。而防拷的CD不能拷就算了,偏偏我還沒辦法在電腦上播放,甚至某些車用播放器也無法聽這唱片,那我買這原版要幹嘛啊!?

現在更誇張了,安裝了一個會被人利用來當作後門的程式,這些第一批的受害者,還不都是乖乖買原版的呆子,而我只能一直當作呆子。因為我支持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但我實在不支持這種拿真正消費者當冤大頭的行為啊!

另外像是DVD的區碼限制,這也苦了現代的人。現在都已經進入了國際村的時代了,竟然還有因為所在地區不同,來分別區域的編碼,結果這限制一樣苦了買正版的人。DVD Region & CSS Free這個軟體可以解除電腦上的DVD區碼限制,硬體部分則有改裝的晶片可以解除這些限制(遊戲機都可以改機了,唉!),真正要盜版的,就是有能力盜版,而真正受害的,就是消費者。像我從美國與日本買回來的DVD回國後才發現根本不能看(一般限制只能改變五次的區碼),結果這些東西都已經有了divx的版本,在網路上流傳。後來我還是裝了那破解軟體,呃!

面對科技的日新月異,只用防堵的手段感覺似乎做到了打擊盜版的目的,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被打擊的,是花錢買正版的消費者啊!還好現在數位落差還挺大的,不是每個人都感覺到自己被打擊的,哈~通常要像我這種腦子不太正常的,才老是幻想自己是受害者,而我還是持續的扮演受害者的角色,真是夠了。

另一個是關於Nikon的新聞,老實說,這也跟SONY有關,我這個SONY的Fans看到這些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117期(2005.11.1)的數位時代雙週刊的P.167報導了我這個D70當機的事件。

其實當機的不只是Nikon,這是因為Sony在三年前製造的CCD有問題,所以採用SONY的元件的相機,都有機會獲得死機的榮耀,哈~現在對岸正有一群人想要集體訴訟,爭取用戶原本的權益。

而我的D70一共送修兩次,整整一個半月沒相機可以使用,哈~

而今天又看到我的電池有機會被回收,因為Nikon公布了一項電池有問題的召回聲名。一樣是產品的瑕疵,但用戶卻有不同的反應。因為更換了新電池,又可以延長電池的壽命,這時候大家似乎都希望自己是受害者。至於最可憐的那四位受害者,我想他們的感想應該跟我們不太一樣吧!哈~

現在資訊流通快速,很多東西不再是隱而不宣就沒事,加上消費者意識的抬頭,廠商在產品的經營上,也得因應這時代的潮流,不然像上面這些事件,對於花下重金行銷的公司,根本是重重的一擊啊!

至於我們渺小的消費者,每天都在當受害者,也許不要知道太多訊息生活會比較快樂~

延伸閱讀:
Boing Boing: Sony anti-customer technology roundup and time-line(英文)

2005-11-18  -  duncan Email  -  1896  -  資訊工程 - 回應(2)

<<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