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要留白

青春不要留白

[環境]
待在Queenstown的那幾天,晚餐都是在山坡下的小市區裡探索當地的餐廳(走下坡到市中心只要五分鐘,但上坡回飯店要花十五分鐘),有兩天氣候不太好,還下起了大雨,我們只好開著車到市中心裡繞繞轉,尋找可以停車的位置,也因為這樣對於這個迷你的市中心,非常的熟悉。在天氣好的那幾天,用完餐後我們會沿著湖邊散步,這時心裡都會想:「如果一直住在這裡該有多好!」小時候一個電視旅遊節目的片段映像,帶我來到這裡度過了豪華蜜月假期(至今為止花費最多的一次旅程),不知道未來我是不是有機會在這邊定居呢?

[構思]
之前曾經分享過「一起來倒立吧!」這一幕,最近整理照片時又看到同時間拍的照片,忍不住挑了兩張出來分享。旅途中經常會上演許多意想不到的劇碼,其實應該說人生中也是如此,我一直覺得觀察這一件事,是攝影之前最重要的工作。這就如同商業攝影或人物棚拍一般,前置的作業遠遠超過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而在時間線上發生的每一點,透過觀察可以掌握到某一些訊息,我喜歡去預測某一些可能發生的情境,然後就等待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當然除了觀察之外,預先的準備也要先做好,包含最先的構圖、場景的測光、焦點的掌握...等。這有一點像是我們的眼睛注意到某一個主題一樣,自然而然會將其他失焦的物品排除,只不過透過相機來操作,手續稍微複雜了一點。所以熟悉自己相機的特點,跟操作的技巧與習慣相當重要。有時候多看看其他人的作品,也可以思考自己能不能拍下類似的作品,從這個思考的過程中,可以更了解自己擅長跟缺少的部份。

[設備]
Nikon D300 & AF-S VR Zoom-Nikkor 18-200mm f/3.5-5.6 G ED DX

2010-02-02  -  duncan Email  -  1468  -  我的視界 - 讀者回應

Zoe

[環境]
我們家Baby剛滿兩個月沒幾天,對於新生兒的這個領域,我們全家都還在摸索當中,也正在適應新成員加入我們的生活。Baby不會說話,所有的溝通都是透過肢體語言,一點點表情的變化,微笑、哭泣、若有所思、皺眉、發呆、偷笑...都成了我們日常研究的主題,而現在怎麼捕捉Baby的神情,也成了我研究的項目之一,畢竟這也是我從來沒有碰觸過的領域。由於Baby是不可控性的,所以我現在常拍攝的鏡頭都改用了變焦鏡,分別是24mm f2.8、50mm f1.4、105mm f2.8這三顆,至於我的18-200mm,因為前幾年有稍微碰撞到,前幾週正式出現無法正常對焦狀況,已經送回榮泰修理,聽說要十三張小朋友,真是大失血。

[構思]
小朋友真的是很難拍攝的主題之一,尤其是新生兒更是難以捉摸。我目前都是採大光圈模式,然後利用自動追焦的功能,加上連拍的模式,其他就是耐心等待,同時隨時準備捕捉Baby的神情。至於拍攝的構圖,我大概分為局部,以可愛的手、腳、眼睛、鼻子為主題;另外就是半身像,以親子的互動、Baby的神情為主題。有些人並不喜歡人像被切割到,比方說只有一部分的五官,不過若單純以攝影的角度來說,只要能捕捉到美麗的一刻,我是覺得無傷大雅,畢竟也不過是張相片而已。採用大光圈最重要的是對焦部分,因為只要偏離一部分的焦點,畫面就糊掉了,我總覺得拍出糊掉的淺景深對大光圈鏡頭來說有點諷刺。通常我還是以眼睛為主要的對焦點,偶爾會去抓出某個輪廓,這張照片我想表現的是Baby若有所思的情形,所以是以描繪出輪廓為主。我總是很好奇,Baby你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設備]
Nikon D300 & Nikkor 50mm F1.4D

2010-02-01  -  duncan Email  -  1475  -  我的視界 - 讀者回應

Hong Kong

[環境]
還記得1998年第一次到香港時,對於許多大樓之間都有空橋串接起來,映像相當深刻。這都讓我想到以前小時候逛西門町時,也是在二樓的廊道間穿梭,但畢竟年代久遠,我對早期西門町的樣貌,早只剩下模糊的一些印象,就連這映像與事實符不符都有點懷疑。之後陸續去了其他國家,發現不只是空橋串街大樓很便利,就連地下街的四通八達,在某些城市裡早已經存在好幾十年了。自從台北興建捷運之後,慢慢的在台灣也開始看到類似的規劃,我很喜歡透過這些廊道去瀏覽一個城市,尤其在許多大樓間穿梭,相當有意思。

[構思]
這也是倒影的一種應用,我喜歡從空中廊道去窺探大樓裡的百態,不論是辦公寫字樓,亦或是商業櫥窗空間,有時候都能發現一些有趣的畫面。除了櫥窗本身的倒影外,也有一種是像畫面這樣的場景,上下所看到的視野不太一樣,上層反射出廊道的這一面,下層則是直接透視櫥窗裡的空間。加上有多面的玻璃圍成一個圓弧,反射所看到的影像切割成好幾個區塊,呈現出一點馬賽克拼貼的意味。

[設備]
Nikon D70 & AF-S VR Zoom-Nikkor 18-200mm f/3.5-5.6 G ED DX

2010-01-31  -  duncan Email  -  1597  -  我的視界 - 讀者回應

同事在Google實驗室(Google Labs)上發現了一個新的功能Google Related Links(在November 2, 2009發佈,但Search Engine Watch在2006就有相關報導Google Related Links Now Out; Challenges Yahoo's Year-Old Y!Q Links),稍微測試了一下,發現這個未來可能會開放給使用者的功能(目前需提交mail申請使用),就是網路上號稱可快速提升網站流量的工具。

Google Related Links

簡單來說這應該是一個主動推薦相關內容的服務,類似這樣的機制(Recommendation System)在Amazon很早就出現了,之後在許多新聞媒體裡,也都會有這樣的機制存在,只是他們表現的手法不太一樣。有的是出現在頁面內容的最下方,有的是直接出現在文章內容的關鍵字連結裡,有的則是以標籤雲的型態出現。當然在Blog的系統上,也都有這些套件存在(隨機文章、歷史上的今天、相關推薦)。甚至也有一些公司利用這樣的概念,在提供搜尋的服務,例如碩網科技的WiSe搜尋+ 。因此,這個功能不能說是創新的研發(不知道2006年開放的機制是長怎樣?),但它的確可以提升網站的流量(限縮在自己的網域裡)。

Google Related Links

說明一下這個提升網站流量的方式是如何達成的,簡單來說這是增加使用者在網站的黏著度。多數的網站的瀏覽者,也許有七成以上的比例,是從直接點擊以外的管道而來,包含搜尋引擎、外站連結...等等。一般對於某個主題有興趣的人,看完了某篇文章或內容,有些會直接離開,有些則會持續逗留,如果能夠以使用者進來的「因素」,做為其他內容的推薦參考,當然有機會減少退回率,增加使用者的黏著度。

=> 深入閱讀...

2010-01-28  -  duncan Email  -  3450  -  資訊工程 - 回應(1)

Google近幾年來被飽受批評的,不外乎是搜尋結果侵犯了智財權(例如:新聞媒體、出版刊物),然後是個人資料的披露跟隱私權的爭議。至於近三年崛起的社交網Facebook(2007年5月24日,Facebook推出API),最大的爭議也是在個人的隱私權身上,撇開隱私權的問題來說,這種人與人在虛擬空間裡聯繫的狀態,其實是相當有創意的,而且許多溝通與聯繫上的便利功能,也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感覺就像是阿凡達裡的Home Tree一般,所有的能量在這個網絡裡相互串連起來。

Google Social Search

今天中午我們在討論還有哪幾間便當可以選擇的時候?同事在google.com查詢的時候,發現了我的資料,更神奇的還有我的名字,這真的蠻神奇的,因為多數認識我的人,包含我公司的同事,幾乎都不知道我的本名,仔細看了一下原來是Google Social Search(社交搜尋服務)的功能。這個在去年十月底發佈(2009.10.21 Marissa Mayer公佈即將推出的Google Social Search)的新功能,一直到今天我們才發現它的存在,而且是無意間查google.com看到的(google.com.tw還未導入)。

Google Social Search

我稍微測試了一下Google Social Search,就像是一個線頭,後面卻連結了一大團的毛線,越查資料就越多,很有趣但也很驚人,因為的確會批露出很多個人的隱私。這部份比Facebook更驚人,因為它不是在一個封閉的網路空間裡而已,而是全球的網路資料,能進行媒合的,通通架接在一起了。

=> 深入閱讀...

2010-01-28  -  duncan Email  -  2897  -  資訊工程 - 讀者回應

<<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