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阿嬤的家就在台中的第二市場旁邊,當時阿嬤還在擺麵攤賣著貢丸豆腐湯,所以我從小就是吃這一類的街邊小吃長大的。我們巷口對面是天主堂,當時還會發放麵粉,我記得假日時還去領過糖果,印象非常深刻。這回經過繞進巷子,發現當時租賃的舊宅已經圍成工地,想來之後應該會改建成大樓吧!
假日偶爾我跟老婆會到第二市場吃早餐,這邊有許多在地美食。滷肉飯、肉包、餛飩、麵食、碗粿、米腸、海鮮料理、港式料理應有盡有。這一天我們分別到顏記肉包跟阿月壽司解決了我們的早午餐,第二市場也算是台中市有名的景點之一,因此遊客也是絡繹不絕。
今天回程時在成功路上,才發現可以直接看到新的台中火車站,平時經過都是晚上,所以沒發現這樣的街景。由於舊中區商圈近年較為沒落,現在的鬧區都集中在西區、七期、逢甲,中區較為熱鬧的是一中街週邊。這裏離一中街不遠,又鄰近台中火車站,蠻推薦大家有空時來品嚐一下市場美食。
這一系列是使用 Fujicolor Superia X-TRA 400 所拍攝的,在黑白底片的分享中提到我因為一次買太多,所以長期使用 TMAX 400 拍攝,而彩色負片部分 X-TRA 400 也是一樣的原因,除此之外已經用習慣的發色跟成像表現,我就較少想去嘗試其他底片,偶爾才會因沖洗店家推薦或朋友介紹,試一下不同款的廠牌,我這種應該算是忠實的客戶族群。
這些照片分別使用了傻瓜相機 Olympus PEN EE-3、Fujifilm NATURA BLACK F1.9,以及單眼的 RICOH XR1000S、Nikon F75 所拍攝。當時底掃後歸檔只留底片名稱跟日期,所以不太好判斷是用哪一台相機拍攝的,至於拍攝時間是 2007-2010 年之間。這個階段算是接觸攝影之後,拍的數量最多的時期,尤其是數位相機從升級到 Nikon D300、D700 每週都有檔案留存,然後底片也拍。同時這段時間也採購了很多的攝影相關書籍,前期買了許多的工具書,大多都是以數位相機為主,而底片攝影的部分我都是到圖書館借閱以前出版的書籍。後期購入的都是比較昂貴的攝影作品集,最大宗以街拍跟風景為主,這是我個人偏好的兩個主題。當然我也喜歡人像攝影,但相較於前兩類這部份的攝影集數量就少很多。
在這個時期也是構圖概念改變最多的一個階段,最早拍攝我都是憑感覺,那時還未接觸太多構圖方面的資訊,然後前期都以建築攝影為主。這可能是受到家人的影響,舅舅們都是從事建築設計相關工作,小時候我看他們出國旅遊的照片,幾乎都是建築物很少人像照,所以我 2000 年去東京跟出國工作時,拍攝的主題都以建築為主。購入 Nikon D70 後,才開始接觸街拍跟風景類的主題,看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在那時候我還做了「每日一圖」的分享,這些累積下來的片段紀錄,成為我攝影書「簡單構圖與基礎攝影」的大量素材。
2009 年小孩出生後,前面的喜好就都暫停,改以紀錄生活日常為主軸。媽媽包的東西已經夠多,沒有太多攝影包的空間,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到了 2018、2019 年,小孩都已經有自我的步調,媽媽包也遠離我們數年,所以去 Brisbane 跟 Queenstown 的時候,算是很認真的想恢復對拍照的習慣跟感覺,然後就到了現在。
前陣子我分享了使用 Leica M6 拍攝台南孔廟商圈的照片,在社群上有網友提醒我可以使用偏光鏡來避免明暗反差過大的場景。我想了一下委婉的回覆說:「我其實就是喜歡那明暗反差很大的感覺。」
我現在拍攝不會特別去思考構圖,這不是說我不考慮這件事,而是這麼多年來,這個已經是內化的東西,有沒有構圖的美感,照片自然會呈現出來。而我現在比較專注在我想要紀錄的畫面,以及我觀察到的事物。拍攝技巧、使用器具,比較不是我在意的焦點。如前幾天我分享 2020 年時鄭中基的攝影相關報導,他說過:「唱歌也好,演戲也罷,永遠都只會先考慮別人的感受,想辦法取悦觀眾。但攝影不一樣,我不需要理會別人,這時是我自己做主,我喜歡怎樣就怎樣。」
也許之後我還會經歷不同的想法階段,但這都是攝影的樂趣,我覺得這樣挺好。
前陣子我買了一款 Esoonkids Pro 的玩具拍立得相機,這款相機只有 1/4 英吋的 CMOS 感光元件,號稱有 4900 萬像素,輸出是感應式的紙張,可以另行選購 65mm x 100mm 的卡膜來進行感應紙的保存,或是用自黏相本來保存也可以。
它一樣有電子檔留存在記憶卡內,但畫質就不能太強求,畢竟就是定位在一個玩樂型的消費性產品。之前看過不少人推薦,相機本身不貴,一千出頭算是一個不錯的聖誕節交換禮物。而感應紙耗材跟拍立得相紙相比真的低廉太多,雖然畫質不一樣,但我自己使用下來非常喜歡。
以樂趣、好玩、吸睛度來說我都蠻推薦的。當然它的硬體規格就不高,難以把它拍攝畫質跟手機相比,更不用說更專業的數位相機,但我認為這個陽春的拍立得還是帶來不少攝影的樂趣,所以推薦給大家。
接觸攝影的過程中,多數愛好者應該都會經歷一段器材進出頻繁的時期。理由有很多種,包含覺得手上的工具無法呈現想要的畫面,有的人則熱衷蒐集各種設備。無論是哪種理由,其實都體現了我們對攝影的熱愛。至於我個人融合了不同的面向,一方面我也喜歡蒐集,另一方面又不願意讓器材長期擺放在防潮箱裡不見天日。近年來我更深刻體會到,選擇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基於這樣的想法,雖然蒐集癖還在,但已大幅減少新物品的需求。不僅在攝影上,平日生活中的用品,例如文具、服飾、鞋子、包包、咖啡器材等,我也開始追求更精簡的擁有。有時候深刻檢討後才發現,或許自己確實已經買過頭了……
我的 Nikon F75 是 2006 年去紐西蘭前購入的。當時參加時報旅遊與紐觀局合辦的比賽,贏得了機票與住宿贊助,準備展開一場探險與採訪。在前一年,我剛把 Nikon F100 轉讓給有緣人,原因是數位相機使用次數大幅增加,底片拍攝變得不夠方便。但想到即將踏上紐西蘭,還是希望帶台底片機,留下不同於數位的回憶風味。於是,很幸運地接手了一台 F75,並加購了垂直手柄。這台相機陪伴了我四年,直到 2010 年轉手給另一位有緣人。到了 2022 年,我又接手了另一台 Nikon F100 並使用至現在。
補充資訊:影片中的作品有少數是 RICOH XR1000S 搭配 RICOH XR RIKENON 50mm f2 這顆鏡頭所拍攝,因之前底片掃描檔案的歸檔命名,只有使用日期沒有相機跟鏡頭型號,因此製作影片時誤混入,就不重新整理。
F75 是一台讓我非常滿意的底片單眼相機。相比 F100,雖然功能較陽春,但輕便的設計是它最大的優勢,機身僅重約 380 公克,即使加上垂直手柄,重量也大致和 F100 相當(F100 是鋁鎂合金機身)。雖然 F75 不太支援 Nikon 的老鏡(AI 鏡頭),但當時我的鏡頭都是 D 和 G 系列,完全符合個人的需求。目前二手市場仍能找到 F75,機身價格落在 2,900 至 4,500 台幣之間,加上 F 卡口的二手鏡頭也很便宜。例如當年炙手可熱的 24-70mm F2.8 鏡皇,如今只要一萬多台幣(是當年價格的五分之一)。因此,我會推薦這台相機給想體驗底片拍攝的朋友。
這次分享的作品是我在 2006 到 2010 年間,使用 Nikon F75 搭配 Kodak T-Max 400 黑白底片拍攝的。相機搭配了原廠 24mm F2.8、50mm F1.4D、70-300mm F/4-5.6G、24-120mm F4G ED VR 這幾顆鏡頭,之所以都用同款底片是因為我一次買太多,而這些底片中包含當時購買就已經過期的底片(期限是 2008 年),一路拍到 2024 年才用完。所以除非底片真的很便宜,以及確定拍的完,不然買夠用就好。我自己就有不少拍立得底片因過期而無法顯影,甚至漏墨。
攝影作品的呈現既主觀又客觀。主觀的是它展現了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客觀的是觀看者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投射到作品中,產生不同的解讀。早期我就發現,自己喜歡的畫面未必能引起觀看者的共鳴,而能打動觀眾的作品,往往又不完全是我最有感觸的部分。這種現象讓我覺得很有趣,也喜歡觀察這類不同的解讀和認知。
除了畫面本身展現不同角度與面向外,攝影的過程更像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媒介。不僅是攝影,我認為所有的創作或娛樂活動都是自我溝通的方式。例如閱讀、聽音樂、寫作,這些過程中我也常體驗到類似的情感。這是我熱愛攝影的原因之一。同時,將自己的作品透過不同媒介與同好交流,又能帶來更深層的回饋。
說來有趣,這些作品早就想彙整了,但忙於工作一直沒有實現。近期剛離開一份投入多年的工作,在尋找下一份工作的空檔,終於開始實現這些多年來的想法。我也很期待未來有機會舉辦攝影展或出版實體攝影集,希望能逐步實現這些心願。
今年 X100 第六代上市,而我是第一代 X100 的用戶,十三年前 X100 第一次來到我的手中。它的金屬機身沉穩而有分量,復古的外型彷彿穿越時空,將我帶回那些底片機的年代。當時我正尋找一台能兼具高畫質與便攜性的隨身相機,而它的出現讓我一見傾心。
原本我也訂購了 X100 的第六代,和當年購買一代時一樣,先全額付款。只是不巧的是,這次遭遇了佑昌的詐騙,成為一段傷心的故事。這筆損失的確帶來心理上的衝擊,雖然不是我經歷過的最重損失,但我想我應該很難再擁有第六代的 X100(心理因素)。不過慶幸的是一代的表現依然令人滿意。
我還記得當年預購等待的過程有多麼漫長,彷彿每一天都被無形的期待填滿。從預購到團購,從國外訂單到本地商家的名單變動,每一週都在期待與失望中輪迴。當它終於到貨時,那份喜悅是真切而難忘的。今年,這種感受又重演了一次,只是這次相機沒有到手。
對於習慣底片機的我來說,X100 的操作帶有熟悉感,卻也多了一些需要適應的挑戰。它的對焦或許是它的一大缺點,但某種程度上也成為數位拍攝中的一種樂趣。這點小小的不完美,反而讓我找回了一種久違的拍攝模式。拍攝不再只是技術層面的完成,而是對光影與構圖的專注,像是一場與相機和自我的對話。真實的心得是,它確實是一個消磨時間的好工具。
X100 的畫質不負期待,每一次按下快門,影像都細緻動人。即使到了 2024 年,我依然經常帶著它出門拍照。我用它記錄下許多日常的片段。儘管與我的主力相機相比,它的使用次數不算多,但每次拿起它,都像是與一位老友重逢。對我而言,X100 一直都不僅僅是一台相機。它承載著過去的記憶,也提醒我攝影的本質在於慢下來,專注於當下。拍攝的樂趣,不僅僅來自於完美的技術或高端的設備,而是透過鏡頭感受世界的節奏,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當年購買 X100 時,我的二女兒剛出生,我還許願未來某天小孩能買 Leica 給我。而今年我終於收到了老婆和女兒合力送給我的 Leica(當然老婆才是主力出資者)。這份禮物實現了當年的願望,也讓這個故事更添意義。
這些年,我的器材清單不斷變化,不斷增添也不斷出手給有緣人,但 X100 始終是其中最特別的一台。前幾年它還有一定市場價值時,我曾考慮過出售,但最終還是捨不得。這份不捨,讓我得以繼續用它記錄生活的片刻,靜靜地觀察那些光影之間的故事。它所記錄的影像,早已不僅僅是一張張照片,更是我與世界對話的一部分,將永遠刻印在我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