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還在唸書的時候,正確的說法是在中友誠品開幕之後,我就是誠品書店忠實的客戶。我所購買的書籍有七成來自誠品書店,其他三成來自於Amazon博客來網路書店。我還記得第一次踏進中友誠品時的那一種感動,也因為那個感動我就一直將誠品當作自己家裡的廚房。

在台北工作的那一陣子,下班時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敦南誠品,總是要看點書才願意回家。而有時候出差結束,甚至在誠品待通宵一直到隔天的上午才搭車回台中,而手上總是拎了一袋攝影類或設計類的書籍。

幾年前台中的中友誠品有一陣子的週五、六也是營業二十四小時,雖然時間不長,但那一陣子每個週末我都會到誠品報到,都是待到凌晨三、四點才回家。之後誠品在元旦時都會舉辦跨年活動,像是音樂會之類的,我也參加過某一年的音樂會。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自己並沒有經濟能力。當時很努力的收集誠品的書卡,只為了要換一張誠品的會員卡,這一段過程我想是很多社會人士所無法體會的,雖然我現在也已經是社會人士了。

我的家中有好幾張誠品的卡片,一方面學生時代的我購買的數量跟金額都不多,另一方面當時買書大多都是請一位在誠品服務的大姊幫我結帳,所以每年都剛好可以續卡一年,就這樣我家裡有好幾張誠品卡。

前幾年大姊離職出國唸書之後,我買書的金額累積就迅速的攀升,目前這張卡已經用了兩年,還可以繼續用三年。至於離終身卡,大概得再努力個三萬吧!只是最近買的設計類書籍幾乎都是從國外空運進來,所以在誠品雖然買不少書,但每本的單價都很低,要一下子累積到三萬有點困難。

大約兩週前,我收到一封誠品寄來的信,裡面是關於誠品卡辦卡的文宣資料。簡單的說,只要辦一張像生活工廠一樣的信用卡,就能享有誠品會員的優惠。雖然跟銀行合作,是標準的商業行為。而誠品在客源的開發,亦或是整體市場的轉移,在這階段勢必都面臨到許多的挑戰。這些我都能理解。

只是理解歸理解,像我這類型的客戶,可能心裡還是很難接受這樣的訊息。對我現在來說,我不太需要多辦一張信用卡,幾乎所有生活上所需的商業性服務,幾乎都在發行自己的聯名卡。

加個油有張不用簽名的中油聯名卡,各家百貨公司有自己的聯名卡,有些百貨公司中途換銀行的,那他們的顧客就得再多辦一張新卡。就連生活工廠、唱片行、航空公司都在推聯名卡了,誠品推聯名卡似乎也不怎麼稀奇。重點在於我可以拒絕「一定得辦的信用卡」嗎?老實說我用一張白金卡就夠了,有機場貴賓室服務,有道路救援服務,還有許多刷卡銀行提供的優惠。光是一張我就已經擔心被盜刷的問題了,那為何我還要多辦這麼多張不同商店的聯名卡?

除此之外,我以前所喜愛的那一種感覺,也在不斷轉型的商業行為中消失了。像我這樣的一群,以前很死忠的成為誠品忠實的顧客。而現在誠品在與銀行結合,試圖開拓更大市場的同時,卻沒有思考到原本的這一個市場族群。也許有啦!只是我應該是被淘汰的那一群了。

我支持商業性的行為,我只是覺得在商業行為的考量之下,勢必會區隔出市場的族群。如果可以滿足舊有的客群又能開發出新業績那是最好的狀態,但現今的作法,應該會排開一些原本忠實的支持者吧!

也許我還會到誠品看書或參與活動,只是我不再需要這樣一張誠品卡了。

延伸閱讀:
誠品信義旗艦店
http://blog.duncan.idv.tw/blogs/index.php?title=eona_aiicfca_e_bao&more=1&c=1&tb=1&pb=1

誠品事件的延伸-會員服務與會員
http://blog.duncan.idv.tw/blogs/index.php?title=eona_ao_arpc_arpafcif_a_a_ia_a_e_a_a_i&more=1&c=1&tb=1&pb=1

誠品卡相關公告
http://www.eslitebooks.com/about/eslitecard.shtml

誠品卡硬上 會員反彈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10/12/n1082613.htm

[社會] 誠品有什麼好告別的?
http://blasts.blogspot.com/2005/10/blog-post_18.html

人行道 | sideway: 誠品卡
http://swalk.blogspot.com/2005/10/taipeian.html

真不能接受這是誠品做的事!
http://blog.yam.com/christiney35/archives/579132.html

吉米.邱小如-誠品之死
http://www.wretch.cc/blog/ch9999&article_id=2910402

中產階級--感嘆誠品篇
http://www.wretch.cc/blog/annpo&article_id=2919911

誠品。再見
http://blog.yam.com/munch/archives/590770.html

愛書人再見,消費者您好。
http://sdkfz251.blogspot.com/2005/10/blog-post_113007370672181051.html

E=MC²
http://blog.yam.com/hydeless/archives/603676.html

鳥人鳥世界:誠品
http://blog.yam.com/echohou/archives/615403.html

書店和雞排
http://blog.yam.com/fredjame/archives/612679.html

我對誠品分手事件如此冷感的理由
http://carol.bluecircus.net/archives/006469.html

別再鼓動我向誠品提出分手的要求
http://blog.yam.com/cpshyu/archives/711153.html

誠品的好與壞
http://blog.yam.com/adcopywriter/archives/706790.html

誠品卡事件:讀者,心中難以癒合的傷口
http://blog.xuite.net/murasaki7/2005/4359522

誠品卡與我,以及能量之謎
http://blog.yam.com/raininglight/archives/733879.html

我們分手吧,誠品
http://bbelief.blogsome.com/2005/11/17/11170501/

「不僅是顧客」的顧客
http://blog.yam.com/wakako/archives/678877.html

書終
http://scattered-p-storm.blogspot.com/2005/11/blog-post_16.html

原來這是一封分手信..farewell ! the Eslite.
http://nanfon.exblog.jp/2219655/

斯人讀舒適 誠品救難隊
http://www.ccuart.org/kieslowski/archives/2005/06/eee.html

斯人讀舒適 救難隊要解散嗎?
http://www.ccuart.org/kieslowski/archives/2006/01/eeeeeie.html

連鎖書局行銷企畫
http://72.14.203.104/search?q=cache:EaOaOv6pnXkJ:140.136.11.19/ba/34report/sm/sm8810.pdf%20%E8%AA%A0%E5%93%81%20%E5%AE%A2%E7%BE%A4&hl=zh-TW

P.S.
為了平衡一下資訊,避免我個人感想太過偏頗,加上誠品的回覆信函內容。

親愛的讀者 您好:

感謝您對誠品的支持與愛護。

我們非常重視您來函所提出的意見,在此特別向您說明,誠品致力於提供所有愛書人豐富充實的閱讀生活,為使未來會員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我們在相關【誠品卡】會員新制的規劃上,亦一直朝著這樣的方向努力進行,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朋友們與我們一起分享閱讀的喜悅。

當我們在設計【誠品卡】的會員新制時,一直秉持'二項基本的原則:

(1)保障既有會員權益,及(2)開發更豐富的新制權益。

即將推出之【誠品卡】,為一張整合誠品所有通路及兼具信用功能的卡片,期待為會員提供更豐富的權益與更優質的服務。針對舊制會員我們特別設計了專屬之轉卡優惠:即舊制愛書人會員若於95年2月28日前 (原訂94年12月31前)進行【誠品卡】轉卡,即享有持卡期間內無年限之誠品書店購書九折、及誠品商場、誠品咖啡、誠品酒窖折扣優惠,不需再以累積消費金額的方式來維持會員資格。若您在申辦【誠品卡】的同時,為至愛親人申辦附卡(限一名),正附卡亦同享上述所有禮遇。

由於誠品舊制會員卡受理申請僅至94年10月31日為止,誠品將會保障您於94年10月31日前,所有已產生之消費累計所相對應該有的續卡資格與年限,您依然可以使用手邊的有效會員卡至卡面有效期限 ,為祁提供予會員更充裕之緩衝期間,消費累計時間亦將延長至94年12月31日止。對於尚未轉成【誠品卡】之舊制會員,我們將於明年轉卡優惠時期結束後,進行未轉卡會員年資的總統計與補卡,並加贈折扣卡以作為對於舊制會員不願轉卡之感謝與優惠。請放心!!

在此謹附上誠品新/舊會員制度相關權益說明表,供您參考。期待您如以往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並深刻感激經由您的意見分享,作為我們寶貴的重要參考依據。

最後,誠摯的邀請您與誠品共度並分享創意的閱讀生活,也竭誠歡迎您一起加入我們新誠品卡的探索新能量之旅。

祝 您 有個充實而愉快的閱讀生活

誠品顧客服務中心 敬上

文後還有一個新舊制會員權益比較表,因為BLOG裡面加入表格挺醜的,所以請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誠品網站上的資訊嘍!

2005-10-26  -  duncan Email  -  10067  -  小品散文 - 回應(2)

這是工作上所發現到的故事,在說到提包包的這一件事之前,先說說幾年前我看過林清玄所寫的「大茶壺與小茶壺」,這是在說一個關於泡茶的故事,而書中裡所要傳遞的精神,也間接的影響了我對於工作的看法,以及對於其他同事的要求。

文章裡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從那時候,我就知道泡好喝的茶不一定要好的茶葉,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的技術,只要有細膩體貼的心和對待人的善意,再普通的茶裡也有無盡的滋味。許多喝茶的人都不免會執著於用小壺喝茶,認為這才是「功夫茶」,用大茶壺或大茶杯泡茶的人是不會喝茶的,這是一個錯誤的見解。一個人用蓋碗也可以泡出好茶,而大茶壺裡也有特別的滋味。... ...泡茶的人比泡茶的技術重要,喝茶的心比茶葉更重要。』

在工作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合氣道與中醫理論的影響,我認為多數的狀況是互相牽扯在一起而環環相扣的。在我那幾乎荒廢的實驗性質討論區裡,陸續都還有網友加入,一個月前有個網友看到兩年前拍的一些合氣道的分解動作,回覆了一些他的看法,他認為藤平光一老師(十段)的著作裡動作才是正確的。我自己對於技法的心得,與以前不太一樣。我認為技法本身沒有對跟錯,當然就練習的角度來說,一定要統一的標準範本,但就實際上的應用來說,我們所謂的自由技法是不拘泥於動作跟形式上,而是針對當時「力」的反應來加以應變,而這也是我覺得武術最迷人的地方。

這好像籃球時,在球隊裡教練一定會要求每一位球員勤練基本動作,包含運球、傳球、上籃、投籃、卡位、隊形、場上的基本概念......等等,而投球、運球、卡位都有一些技巧,也有標準化的動作。但等到球員已經具有一定的水平,例如職業球員,沒有人動作是一樣的。這也是我說到最終,動作沒有所謂對錯的原因。

說回合氣道的練習,在練習過程裡除了基本動作的訓練跟要求之外,聽力以及對於力的流動的掌握,算是技法上的一大課題。每一個變化都會影響到相對應的動作,所以基本技法看起來就這麼幾個,但變化卻很驚人。

至於中醫,強調的是均衡的概念。而中醫的醫理是圍繞著陰陽與五行的相互關係,它還有局部與整體的概念,所以有些醫療方式針對某一個局部來治療,例如耳針跟腳底按摩都是從局部來觀察整體。也因此當我們聽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頸項尋裂缺,面口合谷收」的口訣時(腰背疼痛時扎針的主要位置在膝蓋的後方,痛的地方跟治療的地方表面上看似沒關係,但在經絡上是有關連的),就不會覺得訝異了。

那關於這泡茶的故事、合氣道、中醫還有我對工作的概念有什麼關連嗎?我的心得在於,很多事物彼此之間是有一些關連的,當我們從表面上來觀察,好像完全沒關係,或甚至不明就裡。但仔細的去體會,就能發現他們彼此串連在一起的地方。合氣道跟中醫講是一回事,練習與實際上要當一位醫師,背地裡需要很多的付出與努力,才有辦法進入某一個層次跟階段。這些是從表面上看不出來的。就好像我的中醫老師姜醫師跟我說過一句話:「人沒有照著書本生病的」。同樣沒有人會照著技法上套好的動作來找我們的麻煩的。

所以不要輕忽每一件小事,當然不是什麼東西都搞的很嚴肅,而是小地方其實隱藏著許多大道理,只不過在某些時間點裡,我們不明白罷了!

提包包的故事也跟上面這些概念有關,我們工作上經常會與建築師配合,而其中幾個案例業主所選擇的建築師是日本的知名的倉持光男。上週我們公司參與專案的會議,就親身體驗到大師的風範。我們內部開會檢討時,就將這個例子提出來勉勵幾位新進的同事。當然我們這些比較老的,也順便吸收一下他人的風範。

我們內部在分析為什麼業主寧願花兩倍以上的錢來請日本的設計師,而不願就近選擇我們國內知名的大師呢?其實我們國內知名的建築師很多,並不輸給其他國家的設計師,但在某些方面,態度上就是有差異。我們與倉持先生開會時,不管是資料的審查,或實地會勘都非常的仔細與專業。不管大小細節都一一檢視,而他本身的動作給人一種很自然的感覺,無形之中就是讓人感受到那一種專業。

而有幾個例子我們是與其他有名的設計師配合,這些知名的設計師比較偏重於形象的包裝,包含自己的用車,與其他單位配合的態度等,明顯有很大的區別。一相比對,就發現專業度的確是不一樣。

而整個過程裡,倉持先生旁邊都有一位助理,這位助理是負責幫他提包包、拍照做會議記錄等雜項事物的。聽業主說,提包包的並不是一般的小弟,他也是領有執照的設計師,而他跟在這大師旁邊至少要三年以上,才有機會參與真正設計上面的工作。這好像在看以前的武俠電影,裡面師傅老是叫徒弟做雜事,而徒弟卻總是暗中埋怨師傅不教他真正的功夫,而他不知道功夫是在這些雜事裡累積而成的。

這就是我們公司裡流傳關於提包包男人的故事,而我們老闆希望我們新同事也都能體會這個故事的真正含意。

很多事件之所以能夠完成,或是有那麼一點點的成就,其實是從很多地方累積而成的。只要能夠用心,很多事都會有成果的。小地方往往會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哩!

參考資料:
大茶壺與小茶壺
http://www.wwwart.com.tw/tea/tea_08_11.htm

日本建築師 引領世界新風潮

日本人的衛生習慣讓他們免於SARS?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055/055062.asp

理性建築師做正常建築
http://www.ccabbs.com/visit/visit_yubo.html

2005-10-14  -  duncan Email  -  1857  -  小品散文 - 讀者回應

我在交大的網站上看到一篇李家同教授所寫「五年五百億 能打造一流大學?」的文章,心裡有些感觸,也整理了一下我對於百大學府的想法。

上海交大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從2001年開始,每年都進行了學術評比調查,並且整理成「全球大學學術排名」的資料庫。而它評估標準是有拿諾貝爾獎的加分,有知名的大師再加分、有上SCI期刊數目的加分,研究被高度引用的也加分... ...透過這一類學術的成就來進行評等。果然是「學術評比調查」啊!

李教授文章提到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趣:『首先,何謂世界一流,或者世界前一百大學,究竟誰能有絕對的權威來作此排名?教育部官員私下會說將來就根據上海交通大學所做的研究報告。這實在是天大的笑話,因為我們政府一直不肯承認任何大陸大學的學籍,如何能將他們一所大學所做的報告作為政府決策的重要根據。我們應該問的是:那份排名所使用的參數權重,是怎樣決定的?這些權重決定了排名,我們為什麼輕率地接受了這種權重?』

兩年多前我重回校園進修,今年順利的跟學校的老闆說再見,這一次回到校園裡對於學校的教育學程,才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跟思考。以前唸書時,是因為聯考分數就是這樣,於是選了個當時算是比較熱門的科系「電機」,然後就依學校的安排,開始了一系列的課程。

前兩年共同科目比較多,專業的課程比較少,我對於電機這個領域只能聯想到台電公司、馬達跟水電工程,之後正式加入了計算機與單晶片的課程之後,我才知道電機涵蓋的領域範圍很廣。只是我畢業之後從事的是資訊工程的工作,跟電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之所以想回校園進修,就是感到在資訊工程的領域裡不夠紮實,當然一方面也是想要有更高的學歷,以及重新體驗學生的生活啦!

而進入資工所之後,對於學校裡所開的課,以及授課的內容,也經常會思考課程的實用性與整體的架構面是否完整。我們資工所規定的必修課程在架構上可以算是基本功,像是作業系統、資料庫系統、計算機網路、演算法,這些都是很基礎的東西。另一門是人工智慧,這部分的領域我就不熟悉了。

我能意識到這是基礎的架構是因為我已經在這一個領域裡工作十年了,很多都是因為工作上的經驗累積而來,因此才建構出這些課程的安排與內容的價值。不過我們選修的課程實用性就差很多,這不是說課程不好,而是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並不符合目前多數產業的需求。

研究所的課程是這樣,那大學的學程雖然是分四年來進行,但架構上就更沒有組織性,且也不符合市場性的需求。也因為這樣,才常聽大家說產業與學術界應該多交流,這樣才能讓教育的體制與業界串連在一起。因為並不是每一個學生畢業後都要繼續朝研究的方向邁進,很多人都得面臨到現實的考量點。

總結,以我自己的觀察來說,我發現大多數學校的課程,跟社會上的應用與需求其實是有那麼一段距離的。說回五年五百億打造百大學府,我認為這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是許多事物的根本,花大錢不一定就能讓某幾所大學進入一百名,而且進入了一百名,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嗎?

這不禁讓我想到另一件事。我很喜歡打籃球,在球場上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穿的很隨性,甚至赤著腳穿個非運動型的短褲就跟大夥一起廝殺,但若看輕了這些人,往往會吃大虧。有的人球打的真的不怎麼樣,但行頭倒是很齊全。球鞋是四、五千塊的知名廠牌,球衣是一整套的,連帶的襪子甚至是現在很流行的指環或塑膠手環,一應俱全。但這些人球技好的很少,到很像是球場上的Model。

國外的一流學府能在評鑑上名列前茅,不是只是因為錢多而已。有些牽扯到整個學校的文化、興學的觀念,很多因素的整合之下,才能完整的呈現這一所大學的風貌與學術價值。就我所接觸與蒐集到的資料,我並沒有看到比較完整的計畫,只看到需要特別預算來達成這個目標。

這些經費是廣泛撥到所有的學府,還是重點的打造兩、三所大學?不管怎麼做,若只是審核然後給錢,這都只是表面上的功夫而已。就算再多個十名諾貝爾得獎者那又如何?花五百億去塑照一個DEMO版,對我們的環境跟生活沒太大幫助,只不過又產生了一些感覺是菁英的人出來而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的。但有關教育的這些規劃,是需要長時間來進行與慢慢調整的。我看過許多實驗室浪費的情形,也親身體驗國科會計畫的狀況。學校一方面喊沒有錢,但實際上我們在唸書時大家的觀念則是能用就盡量用,如果是像這樣,這些錢只不過換來一堆報告、數據跟發票而已。

有沒有百大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有沒有知名的學術學者是台灣人對我來說也不重要。一個人的榮耀並不能讓所有的人民生活的更美滿,我寧願將焦點擺在對整體社會有一點點的貢獻上面。花了那麼多錢,只是打造出個DEMO版而已。

相關資料:
五年五百億 能打造一流大學?
http://www.pac.nctu.edu.tw/news/news_detail.php?Cp=1&NID=6601

2005全球大學排行榜
http://hotnews.cc.nthu.edu.tw/view.asp?ID=1054

特別:世界大學排名綜合報導
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1619

請速挽救沉淪中的大學教育
http://sci.nctu.edu.tw/index.php?now=comment&page=show.php&article_id=35

2005-10-14  -  duncan Email  -  1689  -  小品散文 - 讀者回應

我還是覺得這一篇百看不厭,當初教我閱讀的老師,大概想不到這對我的影響有多大吧!這一篇很長,自己寫翻譯要一點時間,先翻到第四段,其他慢慢再來翻~

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影響人們去思考,去追求善良美好的事物,只能算是建立自己的一點名氣,並不能感動所有的人。親自跟賢德的人學習看齊,體念以前的聖人德行,這樣雖然能夠感動群眾,但卻不能真正的教化人民。一個真正的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就一定要從教育來進行。(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通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就算是質地再美好的玉石,如果沒經過仔細的琢磨,那只是塊石頭,無法成為有用的器皿;人老說自己是萬物之靈,如果不願意學習,那怎可能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好皇帝,在建設國家跟管理人民方面,一定將教育視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尚書‧兌命篇》說:要能自始至終都常常想到學習。就是在點名教育跟學習非常重要的意思。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如果有一道好菜擺在桌上,不去享用它,肯定不知道它的美味如何;雖然有至善的道理,一樣的若不去學習,也就無法體會它的美好跟可貴。所以才說:真正學習過後才會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導別人之後才會發現自己的學識還不通達。因為知道不夠,才能時時刻刻自我反省,努力的學習。知道有困難不夠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的同時能夠收到一半的反饋,教學相互成長,就是這個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進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學。

以前的學校,設立在家中旁邊的小學校稱為「私塾」,而一黨中就設有「庠」(五百家為黨),一個遂中會設有「序」(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遂),一個國之中則設有「太學」。每年都會有新生入學,隔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之後,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滿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於學業,樂於與人群相處;滿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篤行,親近師長;滿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及對朋友的選擇,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到了滿九年時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之為大成。這時候才能夠教化人民,移風易俗,然後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都來歸附。這是大學教育的方法與次第。古書說:螞蟻時時學習銜泥,然後纔能成大垤。就是這個意思。

=> 深入閱讀...

2005-09-22  -  duncan Email  -  17588  -  小品散文 - 回應(15)

經歷過一段時間,慢慢的我對於工作與公司的組織型態有了一些瞭解,而我不斷的思考如何創造一個公司的文化,這文化能夠符合公司的要求,同時又能符合員工的需求。

現在我才能體會當初Arcnet裡面所追求的文化,並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夠達成的。而我則很努力的想建立一個符合每一位同事所需要的文化。

就我工作過的經歷,可以深深感受到目前企業型態與其他企業的不同。我目前工作的環境可以說是私人的企業,但這又與一些有組織的企業體系不同。一般完整的企業體系有股東成員,然後委託一位管理者來經營公司。這一位管理者不一定持有最大比例的股份,但他得負責公司的經營,同時必須對股東會來負責。

另外比較小的企業,基本上是以老闆為主,當然也有很大的家族企業啦!這些也都是以老闆的意向為主,由創辦者或其家人來經營管理這一間公司。我們公司基本上是比較偏向於後者的,但我們一直希望能有所成長,邁向一個較具規模的企業體系。

那這兩者間的差異在哪裡?最大的差異在於管理方式不同。在我心裡不管公司多大,只要管理的體系完整,我就認定這是可成長的公司,反之則顛倒。而我們目前正極力擺脫所謂小公司的型態。

在我推動這些管理辦法時,有些時候是覺得很無力的。最大的無力感在於觀念上的整合,以及實際上的支援。我們一方面希望員工可以幫公司賣命,但另一方面無法給員工一個實質保證,也無法畫出大餅。在管理的體制上,不論是一般的人事辦法,亦或是其他企業所需的管理辦法,像是請採購、出差勤或是考核獎賞制度這些,我們都還在剛起步的階段而已。

這一陣子,大家的工作時數都拉長了,讓我不禁想起以前服務過公司的經驗,我並不覺得這樣是一個好現象。人數少時,我們都希望大家能一鼓作氣,創造出高利潤,然後一同分享。問題是如何才能算是高利潤?而工作的分配與管理制度又該如何來落實?我似乎沒什麼立場來抱怨,因為這些工作現在好像都歸屬在我的職掌範圍了,哈~

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在我服務過的四間公司裡,規模有大有小,最大的超過三千人,最小的就是現在這樣,但都是屬於跨國的企業。有趣的地方在於不論管理制度的多寡,也不管是否有專人來落實管理計畫,在每一間公司的主管會議裡,我所聽到的都是「公司沒有真正做管理的人(專職管理人員)」。我不禁思考,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達到所謂管理的目的?

在我規劃現在的管理制度與工作流程時,其實算是比較容易的,因為有了前三間公司的管理制度與方法可以參考,加上現在的公司又是規模最小的,所以很多制度稍微修改一下流程就可以實施了。

回歸到文化的建立與管理機制的落實,我覺得主事者的行為與態度非常的重要。雖然我負擔了大部分管理制度的建立與推動,但我並不是主事者,而且我與老闆的觀念在某些方面似乎有很大的落差,而我甚至不知道該用哪些方法來溝通?這才是現階段我覺得最痛苦的事。

我不禁想到六年前Alan離職時寫給我們這個部門的mail:

『一直以來我總認為公司有心發展軟體的生產線,已經投資了人力、物力、時間,會想好好地組成團隊來一起衝刺。只是長久以來,我發現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似乎總沒有心態上的共識,這一直是我感到遺憾的一點。我的態度是如果要做就要盡力把它做到最好,這一種信念是我不斷堅持的,結果我發現我的堅持卻換來漠視,我很難過。

從初期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到最後的惜言,我做了180度的轉變。從工作中我所體會到,制度面與觀念是公司成功的無形架構,從事業夥伴的角度所關心的是如何讓公司更賺錢,營運更好。因為我把這份工作視為事業而非為老闆工作,結果越關心制度的提昇就越深入企業的核心,我放棄了。因為沒有立場去改變公司的制度,即使那是對公司有利的。

基於保護雙方的立場,我考慮委屈自己觀點以避免雙方的衝突,同時卻也讓自己的工作理念有所轉變,無奈下我很難過。為了以更成熟的心態來看待這整個環境,我不斷以各種角度來反省自己與公司的立場,我想我最終選擇了離開。就好像交女朋友一樣,喜歡她就要接受她的全部,否則就要有所決擇。

我希望考慮的是合不合適的問題,而非好壞的問題。』

我慢慢的能體會Alan一直在提的「制度面與觀念是公司成功的無形架構」這句話。這幾週我不斷的將我所觀察的與我需解決的問題理出個頭緒,然後也與我之前工作時所記錄的文件作個比較,試圖找出一些因應的方式。

=> 深入閱讀...

2005-09-16  -  duncan Email  -  2337  -  小品散文 - 回應(2)

<<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