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八年中,我的職涯集中於網路平台的產品開發,涉及 B2B 和 B2C 的市場媒合、基於 AI 的預測分析等多樣化服務。本篇將分享我在網路平台產品的定價及銷售方案包裝中的一些實際經驗,幫助大家了解如何有效地制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價格策略。

產品的定價策略不僅僅是為了覆蓋成本跟創造營收,更關鍵的是能持續支持平台的市場競爭力,並兼顧客戶的價值感知與產品接受度。針對不同的網路產品特性、目標客戶需求、及競爭環境,平台的定價與產品包裝可以採取多種模式,以下是我進行價格擬定、銷售方案的思維模式。當然我的本質是產品研發者,我會先以開發者的角度切入,將這些彙整的想法提供給產品或業務單位進行後續的包裝與定案。

◎確立市場定位與客群分析
分析目標市場與客戶需求: 產品的價格不僅反映成本與利潤,更需強化市場競爭力。首先,明確產品的目標客群(如小型企業、中大型企業或個人用戶),並分析他們的需求和價格敏感度。這不僅決定了定價區間,也影響到潛在市場規模。透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客戶偏好的價格區間,這些數據將成為定價與功能分層的基礎。

◎成本結構與定價影響
在市場定位與客群分析之後,定價策略的核心在於確保平台的價格結構能夠為企業帶來盈利。合理的定價不僅需覆蓋成本,還應達到盈虧平衡,為長期發展奠定基礎。清晰的成本結構有助於設計靈活的價格機制,既保障平台穩定收入,也提升市場競爭力。

網路平台產品的開發成本主要集中在系統基礎費用與人事支出,這些成本可分為前期開發成本及後續維運與持續開發成本。由於服務推出前的開發投入通常是少數客戶無法單獨負擔的,因此前期的客群分析至關重要。需要首先預估服務的潛在市場範圍,預計可推廣的客群數量,並根據最保守的市場情境及開發時限,對開發成本進行攤提。在此基礎上,加上後續維運成本,再結合市場價格接受度來計算潛在盈利空間,最終制定出合理的價格範圍。

◎商業模式比較與選擇
網路服務的商業模式,我簡單將其歸類於下列幾種:

•賣斷制:賣斷制即為一次性付費購買模式,適合應用於部分硬體或獨立軟體工具中。這也是早期軟體服務銷售採用的方式,但對於需要持續更新的網路平台產品,賣斷制並不理想。網路平台的產品多數需持續更新並保障運行穩定,這使得賣斷制在近年慢慢被租賃式給取代。若採用賣斷方式,企業後續的營收得仰賴維護費用以支持系統維運,但這往往會讓客戶增加成本壓力,並降低平台服務吸引力。

•廣告支持模式:這是許多免費網路平台採用的一種模式,特點是平台不跟使用者收費,而是通過吸引大量用戶流量,再將流量價值轉化為廣告收益,從而獲得盈利。這種模式平台本身需要經營流量,提升使用者黏著度,另外必須根據用戶的數據分析來投放廣告,越精準的受眾越能吸引廣告商的支持,並提升廣告效益與轉換率。不過這個商業模式已經有許多專利,若平台經營的越大,勢必會遇到專利方面的問題。

•租賃制:租賃制是泛指使用期間收費,這可能是單一服務也可能是客製模組化來收費,例如上架費可能是月租固定收費也有可能是單次使用收費。而在網路平台方面,可以透過分層的月租費用向客戶提供平台的持續性服務。這裡的分層包含單次性服務,或是依客群不同等級來收費,以旅宿產業為例,可能會以房間數量規模來區分旅店收費等級,而若以軟體用量來說,一般會以企業規模(員工人數或使用人數)來分級。這個的優勢在於平台能獲取穩定的月度收入,同時客戶無需一次性支付高額成本,適合需要長期服務支持的網路平台服務。目前像 GCP/AWS/Azure 就是屬於 IaaS 與 PaaS 的月租賃收費模式,它將收費方式切細,這類的租賃制對於客戶而言,成本較靈活,且隨著業務增長可逐步升級服務層級。

而租賃服務在收費方式有三種模式,一種是使用後計量計費,屬於先用後付方式,這個適合會產生變動成本的產品,例如網路流量、簡訊用量等。第二種是提供固定服務,採先繳費給予使用期限,屬於先付後用。第三種是預先儲值,當儲值金額不夠時需要再儲值才能使用服務(網路遊戲多採用這種)。不同的收費方式對平台開發商有不同程度的保障,但對客戶來說使用便利性會有差異,然後在產品計費的開發上也會有不同的難易度,主要還是針對客群模式來思考收費方法。

•收益分潤制:收益分潤制主要基於平台產品的價值與客戶營收直接掛鉤。這一模式的主要特色在於「零風險、雙贏收益」,即在客戶營收不足時分潤比例也相應降低,幫助客戶在淡旺季皆能靈活應對支出需求。平台與客戶共擔收益風險,是高度需求彈性的產品應用的理想模式。但分潤的多寡就會是很重要的一環,寡佔市場分潤的比例就會高,而量大的市場則可以將分潤降低。例如 Apple App Store 的分潤是 30%,送餐平台的分潤是 15%-30%之間,旅宿業 OTA 的分潤是 15%-25% 之間,汽車銷售新車與二手車的分潤是 5%-15%之間,房地產銷售分潤是 4%-7%之間,信用卡或金流服務分潤是 1%-3.5% 之間。

這些已知的商業分潤模式,可以作為訂定收益分潤的參考。例如,參考信用卡金流的服務費率,並根據目標市場的不同收益規模,設計合理的比例,確保分潤在客戶的營收範圍內具可接受性。而分潤機制在結算系統的設計上也有一些挑戰,採用這些商業模式時,盡可能簡化計算所需套用的邏輯,不要有太多客製化的比例,而這些定價與產品的銷售方式,也會影響到產品開發的工作。

◎定價策略的數據試算與調整
在確認網路平台要以哪些模式來推出時,也要進行收費結構的模擬跟試算。差異化的銷售策略能夠盡可能的包圍市場,但若是產品結構設計的太複雜,也不利於客戶的理解跟業務上的推動。一般我會先預估市場的份額,然後進行不同產品組合的銷售試算。基礎性的產品跟佔營收比例較高的產品項較為重要,額外因差異化策略而衍生的產品,則可以作為營收估算的輔助。

從營收預估這部份就可以跟成本進行比較,並分析可能帶來的利潤有多少。網路服務的一個特性在於它不受限於產品數量、地域、時間等限制,當然隨著服務的客戶數越多,會提高營運成本,且也有可能遇到系統設計上的瓶頸,但通常它沒有固定的營收天化版限制。這部份的後續推展與發酵就要看業務團隊以及自體銷售的能力了。

在營收預估部分若需要經由業務團隊來銷售,在進行試算時就應該跨單位進行溝通與市場份額討論。若是可藉由網路銷售,並且定位在國際化的市場,那就需要一併預估銷售推展的計畫跟支出。產品再好沒有讓客戶知道,也是推不出去的。反之,產品沒有到 90 分,但有好的銷售模式跟服務,也能帶來不錯的營收。我們內部常開玩笑,很少聽到客人非常滿意的產品,不論是 B 端或 C 端都是如此。只要能夠幫客戶賺錢達到他們使用這個服務的目的,那就是好的服務。

◎定價策略風險評估
風險策略是所有的作業項目都應該評估的重點之一。前面雖然提到網路平台產品沒有明顯的營收天花板,但許多服務會受限於市場份額本身。舉例一個進行 B2B 的商業貿易平台媒合服務,不同的產業分類也都會有服務限額。台灣的精密機械產業是全球知名,但平台幫推 20-30 間同質的製造商已經算是媒合成效的極限,超過這個數量整體感知的成效就會衰退。以 SEO 來說,單一關鍵字或關鍵字詞組,曝光度最高的是前十筆,而超過三十筆的排名成效就大幅衰退,所以這也是限制。以旅宿業來說,全台合法登記的旅宿不超過 4,000 間,要推出旅宿相關的租賃服務,那這就會是一個天花板。可若是改為分潤制,那天花板就會被抬升,甚至它的限制我們的營收根本觸及不到。

因此在產品制定的時候,應該跟隨市場的波動來制定需求變動的風險,進而調整分潤比例或租賃價格,以保持競爭力。除此之外也要注意成本風險,如果平台遭遇有力的競爭對手,或是技術需要大幅的更新,那需要將這部份的成本或是市場競爭力考量在內,調解產品銷售策略的比重,例如從租賃與分潤的比例找出平衡點,避免企業造成虧損。

◎強化客戶價值感知
本篇分享雖然是以產品定價模式為主,但在進行模式的制定時,也要連帶先佈局如何讓客戶願意買單。這些包含產品官方網站的設計、銷售通路的規劃、銷售話術的制定、客戶教育訓練與服務的規劃。這方面可以獨立一篇來分享,這裡可以先專注的區塊在於產品的「價值展示」與「信任建立」。

因此所有的規劃都應該以這兩點為主軸,來包裝相對應的服務、介紹,並確保產品的服務能幫助客戶解決他的問題與需求。而服務推出之後,收集客戶的回饋非常重要,這包含對價格策略、產品易用度、以及產品的可靠度等。而網路平台產品服務的客戶數量非常驚人,這邊需要注意客戶的回饋應該經過複查與普及調查。有時單一客戶的反應無法代表多數的客戶,因此怎麼處理過濾客戶的意見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另外有時礙於技術障礙跟成本,客戶要求很難達成,這時候需要有適當的回饋讓客戶理解。有時候不是功能無法開發,而是開發後沒人買得起。

◎結論
網路平台產品的定價策略應該具備靈活性與適應性,租賃制、收益分潤制、及賣斷制各自適用不同的產品需求。針對市場需求波動較大的平台產品,收益分潤制具備高度的靈活性與風險共擔特點;而租賃制適合多數長期服務類平台,能帶來穩定收入並滿足不同層級客戶需求;賣斷制則適用於需要一次性購買、維護較少的產品。在選擇模式時,需根據產品特性、客戶需求及市場競爭力,設計最佳的定價策略,為平台的持續增長與盈利奠定穩固基礎。

2024-11-08  -  duncan Email  -  67  -  小公司當伯特 - 讀者回應

在成功簽約並開始執行補助計畫後,企業通常每年需要通過兩次的計畫審查。本篇將分享在期中與結案審查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及技巧。

在簽約前,有些計畫的意向調查書會詢問是否披露評審委員的資訊。建議選擇「披露」選項,以便了解委員的背景和專業領域,從而在準備時針對委員專業的重點進行充足準備。

◎瞭解審查委員的關注重點
計畫申請階段,委員主要評估計畫是否符合補助標準,以及其創新性和經濟效益。而在簽約後的執行期中和結案審查,重點則在於計畫是否依照原本的計畫書執行,且政府希望藉此帶動產業發展,因此委員會特別重視項目的商業潛力和後續擴展性。

◎委員溝通技巧
無論是前期審查還是後續執行期中的審查,能清楚辨識並稱呼每位委員的名字是一項基本禮儀。在未披露委員信息時,可使用代稱(如ABCD)稱呼;信息披露後,則以委員的姓氏稱呼,若有重複姓氏則可根據專業背景進行區分。這種對委員的尊重和熟悉,能表現出企業的專業準備態度,對審查過程有積極影響。

◎執行審查的準備工作
每位委員的背景不同,包含學界學者、產業專家、新創投資者、政府專家等,因此除了技術或商業模式的準備外,還應重視細節,特別是行政流程、開發紀錄、工時管控和合作驗收等容易忽略的地方。對於文件不齊或財務數據的偏差等低級失誤,建議在審查過程中直接承認並即刻改正。審查文件的準備需提前至少兩週提交,以讓委員有充分的時間審閱。如資料尚不完整,可提供一個初步版本,並在審查當日補充最新信息。

432057823_10159870236091481_7615433837812474213_n

◎審查後的補正
每次審查後都可能收到委員的建議和文件補正要求。我們通常在一週內完成補充,無論是財務報告、專利送件紀錄還是模型數據,皆完整提交,並在委員後續評語中獲得正面反饋。每次審查時間有限,補正文件需具體清晰,並針對性地回應委員的疑問。同時提供的文件,像是簡報的紙本,也建議能包裝完整,這些細節都會表現出企業是否重視這個計畫案的執行細節。

◎成果驗收的挑戰
計畫書內的成果驗收標準需謹慎設立。傳統開發通常會隨市場或技術挑戰適度調整,但計畫書在簽約時已明確成果,因此不能輕易變更。例如若目標最初設定為服務 5,000 家企業並帶動 200 億年營收,總不能執行到一半隨意調整至 2,000 家或 50 億年營收。因此計畫變更並非所有內容都可以處理,而計畫變更項目也都需委員重新審核同意。這部分我們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技術細節的驗收標準設得過於嚴苛,導致無法達標。

◎容易混淆的審查時段
在進行期中審查時,需注意時程與實際開發進度之間的差異。例如,計畫上半年的審查會議可能在七月或八月進行,這可能涵蓋了七、八月才執行的項目(或跨越到七、八月的項目),這很容易引發委員誤會,委員有時會審查到下個階段的內容。因此,報告時需清楚說明範疇,避免委員對進度產生疑問。與同一組委員配合的次數越多,就越能提前預測提問方向,我們通常會在審查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所有文件,並進行至少六次的演練。

◎會議中的問答與配合
審查會議中的問答環節是重要的一關。若有多位委員詢問問題,建議可嘗試溝通由兩位委員問完後回答,這樣更有利於組員紀錄並做出全面的回應。有時單一位委員問題較多,也可以建議分段詢問,方便回答,這需要委員的同意。若無法分段,參與審查的同事需具備速記能力,我們在內部演練時會模擬分組速記和答復,確保即時反應。且不同專業項目的問題,也要演練由誰來主責回復,若回復不到位,又由誰來補充。

◎管理委員期望與支持
審查委員的職責是找出問題並確保計畫進行順利,因此我們需調整心態,不被批評影響表現。觀察每位委員的反應是關鍵,有時我們難以獲得所有委員的認同,但可透過表現爭取那些了解和支持我們的委員。這些委員的評價有時決定審查結果和評分高低。此外,與辦公室承辦的溝通也需保持順暢,雖然承辦無法決定計畫通過與否,但在某些場合可以補充背景說明,協助我們更好地表達項目。

對待每一個補助計畫的申請過程,都是秉持著積極準備、認真應對,並且做好各種溝通協調的細節,而從這些經驗中也可以從委員那邊接受到他們的回應跟理解。而要注意的是,委員接觸跟理解我們整個計畫案只有透過我們提供的文件、審查的會議,這些加總起來一個兩年的計畫,接觸到的時間可能都不到一天的工時,所以委員不了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每一次的文件跟審查,都要重新構建委員對這個計畫的理解度,並了解我們執行的細節跟成果,這是面對審查時該有的認知。

◎總結
參與政府補助計畫的審查和執行是一項資源密集的任務,但對於資金不足或缺乏研發支持的企業而言,能有效地幫助推動企業發展。每個補助計畫的審查過程是重新建立委員對計畫理解的過程,因此精心準備每一項文件、充足的審查應對和持續的改進,都是成功的關鍵。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經驗,提供給大家參考。

延伸閱讀:
政府研發補助計畫申請經驗談-上

政府研發補助計畫申請經驗談-中

2024-11-05  -  duncan Email  -  62  -  小公司當伯特 - 讀者回應

成功通過補助計畫的審核後,接下來的步驟是與政府簽約,隨後進入計畫執行階段。不同補助案的執行要求有所差異,部分計畫允許企業在補助通過後才進行開發,而另一部分則是企業先完成開發後再申請經費補助。前者會涉及更多的查核與審查流程,尤其在兩年期以上的開發案中,通常每半年會有一次審查,並且技術審查和財務核銷是分開進行的。因此了解補助案的規範並嚴格遵守非常重要,以免因為疏忽而導致補助款的減扣。

◎簽約與計畫書的最終修訂
在簽約階段,企業需要提交最終版的計畫書,這份文件會進行開發時程、人員配置和經費使用細節的修訂。對於尚未開始執行的計畫,補助案通常要求企業不能提前開發,必須嚴格依照計畫書中的內容與時程推進。因此,如果已經有前期研究,這時候就需要微調計畫書的內容,並且明確記載開發項目、啟動時間和時程。計畫書的啟動日期可以獨立於簽約日期,但需要確保所有合約正本、擔保文件、第三方驗證機構的時程安排等文件齊備。同樣,企業內部的開發人員需要詳細列出各自的開發、測試與驗證時間,以及產品的預計上市時間。

244354436_10158240848621481_2241033578217062365_n

◎經費構成的細節與應變
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開發經費的組成和分配需格外注意。例如,新冠疫情期間差旅費的需求因遠距工作模式的推行而大幅減少,原本計畫中的差旅費用無法支出,因此需要通過計畫變更,將這部分經費轉移到其他項目中。在設備費用方面,我們也遇到了預算設計上的挑戰。最初我們根據傳統伺服器的估價來設計預算,然而在實際執行中發現,雲端服務商的費用結構較為複雜,與預期不同。審查的會計師根據規範進行財務審查,並不允許與計畫書不同的支出。透過提交詳細的帳單明細和租賃計畫,我們最終經由審查委員的同意才得以核銷,但仍需進行計畫變更,這提醒我們在制定經費預算時需充分考慮靈活性。

◎開發紀錄與工時管理
在企業內部進行開發時,保存完整的開發紀錄是重中之重。我主要開發的是雲端軟體平台,所有開發進度均已電子化處理,包括使用 GitLab 進行代碼審查與部署自動化,而工作分配、註記、時程管理等都是透過 Remind 來作業。儘管如此,補助計畫要求的是紙本的研發記錄簿,每位開發人員都需要簽名確認。這方面可以選擇兩種方式:其一,直接制定紙本格式,要求開發人員每週定期記錄並簽名;其二,將電子紀錄轉為紙本,經過審查委員同意後使用,但開發者一樣要簽名。開發記錄簿不僅是審查的必要材料,也是確保知識產權時的重要佐證。

計畫案的規模有大小之分,我經手過的計畫最少成員有 20 位,最多的有達 40位,我們的經驗是分不同組別來進行管理,包含研發記錄簿、會議記錄,但每個人的工時都要詳細的作業,因工作者的出缺勤會因出差或私人因素有所不同,詳細的工時一定要記載,這也是審核很注重的項目之一。有時候計畫案是跨多個部門一起完成,在簽約之前就需要整合所有的小組成員,告知大家執行的注意項目,確保每個人都可以留下相關紀錄,方便之後的審查作業。這些勢必會帶來額外的工作量並降低開發的效能,因此前面有提到補助金額的高低,是企業評估是否要爭取政府金額補助的考量點。

◎敏捷開發與計畫書的適應性
敏捷開發與計畫書的「瀑布流」要求是否相衝突?實際上,敏捷開發雖強調靈活應變,但也是在固定框架內的靈活。除非遇到重大產品變動,一般變更都可通過計畫變更申請來調整。因此,在每個階段的查核中,我們只需向審查委員解釋清楚,準備好應變資料即可。

◎委外與合作模式的執行
如果計畫中包含產學或企業合作,特別是涉及技術開發的項目,應預先確定合作模式並明確規範。若合作廠商無法按照我方的開發方式進行,則可以通過技術轉移和成果交付來保存相關文件。例如我在某次合作中委外了一部分複雜的演算法設計,因未事先確認系統環境,導致後期功能整合困難,為此我們耗費大量資源重構。此類項目一定要在開發前協調清楚,避免後續的時間與成本增加。

◎第三方驗證與審查報告
第三方驗證單位的主要作用是根據計畫書的規範進行項目查核。以軟體平台服務開發為例,每當一個大項目完成時,我們便會請第三方驗證單位先行測試。建議在準備驗證時,確保第三方驗證機構的測試環境和我方一致,避免測試過程中因環境差異產生誤差。審查委員對此方面有較高要求,有時甚至要求驗證機構派員列席,直接面對質詢並解釋驗證細節,因此必須準備充分,以確保驗證報告的合格性。

◎審查委員的建議與企業營運的平衡
計畫執行過程的多次審核中,審查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可能會增加開發時間,有時甚至可能影響公司的產品定位。對於補助計畫的部分項目,企業若因市場機密或未公開的策略難以回應,可以委婉地向委員說明限制,避免因透露商業機密而影響公司的其他計畫。例如,有次委員建議我們考慮加入某些功能,但我們有已有計劃直接併購某家廠商的產品而不用自行開發,但受限於保密協定,無法提供具體答復,只能將情況委婉的說明。

◎專利的取得與目標設置
若計畫包含專利申請,需注意補助項目中的專利目標設置。專利審核週期長,發明專利的審查期可能需一年到三年,因此在計畫書中應對專利目標措辭謹慎。政府的專利補助經費也有特定限制,申請時應了解清楚,避免後期因達不到專利申請要求而影響補助款的核銷。

以上是補助計畫在執行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重點在於文件紀錄的詳細、變更申請的及時以及與合作單位、審查委員的有效溝通。下一篇將分享在各階段審查和結案審查中的實際經驗,讓整個計畫案順利完成。

延伸閱讀:
政府研發補助計畫申請經驗談-上

政府研發補助計畫申請經驗談-下

2024-10-31  -  duncan Email  -  75  -  小公司當伯特 - 讀者回應

在職涯過程中,我經手過 15 項以上的政府研發補助計畫案,包括 SBIR、SIIR、特殊專案(研發固本)、業界科技專案(前瞻技術研發計畫)、研發投資抵減補助等。這些計畫大部分都是由經濟部主管,包括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商業發展署、產業發展署等單位。經過這些申請和執行經驗的累積,我已順利通過七成以上的補助案審核,並按要求執行完畢。我將針對申請流程分享一些心得與注意事項,對於需要申請政府資源並順利推進創新產品開發的人或許有些幫助。

整個補助案的流程我將分為申請、開發執行、階段及結案審查三部分。為了保持準確性,我將以較嚴謹的補助案作為案例來說明,避免某些計畫案例要求較寬鬆而產生誤導。

◎是否選擇輔導機構協助
市面上有許多研發補助計畫的輔導機構提供申請指導和文件撰寫服務,其收費模式一般分為兩種:一是一律先收取前期輔導費,另一種則是成功申請後支付 10% 的顧問費。我服務的企業也洽詢過相關服務,但我經手的補助計畫大多獨立完成,未直接與輔導機構合作(但公司內有其他單位的補助案是跟輔導機構配合的)。不過,如果是初次申請的企業,與輔導機構合作有助於釐清補助案要求,避免在申請文件準備上出現遺漏或不完整的情況。

◎補助計畫是否有助於企業發展?
許多企業在申請補助前,應先評估這項經費是否真正有助於自身發展。政府的補助計畫通常會有嚴格的核銷規範,如人事費、消耗性器材費、設備使用費等,不同補助案在這些項目的核銷比例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有些補助案允許人事費佔比達100%,有些則僅允許 30%)。此外,補助金額多為後撥款,公司需要自行先行墊付並通過審查後才能核銷撥款。因此,在申請前應仔細評估公司內的開發成本結構,確保有能力承擔短期內的資金周轉。另外簽約時也要有足額的保證,主要是避免一些空殼公司作假詐騙補助經費。

此外,企業須評估研發項目是否具備足夠的創新資格。對於首次申請的公司來說,輔導機構通常可以提供在「商業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建議,甚至幫助包裝整個申請案。然而,企業應有能力對自己技術與創新性的有合理的判斷(已經很成熟的應用或產品,很難通過審查)。另外要注意輔導機構是否會無意間透露其他企業申請的內容,畢竟這些都是每間公司的營業秘密。我有遇過審查委員無意間透露出其他企業申請的細節,委員可能沒意識到某些資訊讓競爭同業知悉,會影響產品的市場佈局。

◎申請補助案的監管與第三方審查
申請補助案後,會規定公司執行時需接受第三方的監管,這包括審查委員和外部第三方機構,如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資訊工業策進會等。這些監督單位會給予建議,且有時候這些意見會影響原本的產品規劃、開發時程及資源分配。為了順利獲取補助經費,這些意見多數需要納入參考,若確實無法採納,也需向相關方充分說明和溝通,達成理解。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外部意見讓我們像是多了幾位「老闆」,因此整合與溝通是此類計畫申請成功的重要一環。

◎補助經費的意義與公司資源分配
政府補助款對企業而言相當於一筆純資金支持。例如,若企業申請到一項 2000 萬元的計畫補助,其中政府資助 49%,則相當於獲得約 1000 萬元的資金支持。假設產品預估有 20% 的利潤,那麼這筆補助款相當於公司銷售額需達 5000 萬才能獲得的利潤(儘管這只是大致的比喻,實際上補助款是資金支援而非營收)。這樣的資金意義在於降低開發成本和風險,對於資源有限的公司尤其有幫助(而有規模的企業更懂得如何獲取這些資源),使企業能在不增加負擔的情況下持續進行創新。

◎謹慎遵守法律與補助項目選擇
企業負責人在申請補助金時,應確保補助案所申報的開發項目真實進行,避免執行「名不符實」的計畫。市面上存在一些輔導機構會提供不合法的操作建議,例如名義上申請 A,實際開發 B,甚至有些企業僅文字作業卻未實際開發。此類行為一旦被查出,負責人和經手人都會面臨法律問題,企業申請人應有法律的基礎認知,而執行這個項目的你我,千萬別做個「法盲」。

在申請適合的補助項目時,我會參考經濟部網站的資訊,並下載每個補助計畫的說明文件,確認審核標準、補助金額及財務核銷要求。同時,這些主辦單位通常會辦理計畫說明會,這類活動非常值得參加,並建議由商業模式、技術創新及財務專業背景的成員共同參與。這樣可以確保不同方面的需求都得到全面的了解,有助於後續的申請準備。我自己本身熟悉技術跟商業,但財務不是我的領域範圍,儘管申請了這麼多計畫案,我還是認為要有專業的財務背景人員參與。組建合適的專案小組是成功通過審查的關鍵之一。

研發補助案申請審核

◎審查過程的準備與重點
說明文件通常會提供審查簡報範本及計畫書格式。我建議仔細閱讀文件,確保申請文件格式及內容符合範本要求。我的經驗告訴我,不同計畫對文件標準的要求存在差異。例如,有些計畫案要求文件格式完全一致,以便審查委員能統一標準進行審查;而有些計畫審查委員則可能會提出範本中未提及的額外要求。提前做好文件審核功課,能確保在遇到這些情況時有效應對。

同時,審查簡報需根據時間限制做準備,確保內容準備充足但不過量。我們在準備過程中會進行多次內部模擬,並錄製演練,每次模擬後團隊成員會提出建議(小組成員的彼此搭配很重要),調整重點和表達方式。隨著經驗的累積,會逐漸了解不同委員的偏好與關注點,從而提升簡報的針對性和通過率。這一方法在其他會議和提案中也非常實用。

◎專注於技術創新與人力配置
計畫書的重點是所申請項目的技術創新,而次要的是執行團隊成員的必要性(包含學經歷、主要負責內容)。企業如果在技術性上不足,可以考慮產學合作或其他企業合作,尋找具代表性的合作夥伴以增強申請案的分量。這裡有個盲點需要注意,計畫書中的開發時程、項目內容、合作細節、審查標準、開發經費與細節,應在申請時就具體化,以便後續審查順利進行;若有後期有變更需求,則可以申請計畫變更。一般企業在研發過程有太多不確定,所以通常不會一開始就把所有細節敲定,但補助計畫案要求要完整規劃並執行。

審查過程中,我們很難了解委員的背景,因此建議專注於簡報核心重點,避免過度關注個別委員的意見與批評,尤其對委員不熟悉我們領域的意見,不要過於走心。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審查,爭取補助款,集中精力在最終結果上。同時要理解委員接觸我們內容的時間非常有限,存在這些落差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初次審查未通過時的應對
若初次審查遇到挑戰或未通過,不必灰心。通常會有補充意見的機會,此時可以補充無法即時回應的內容。委員所提的每個建議都應仔細評估,並適當補強說明,同時回覆的時效性與完整度是爭取委員信任的關鍵。我曾遇到過幾次與委員存在技術理解截然相反的狀況,我會建議保持委婉的態度,並提供更多佐證資料來支持我們的論點。最終的目標還是通過審查,因此保持耐心並不斷調整很重要。

舉我最近的一次補助計畫案的執行經驗,這也是這十五個項目裡最艱難的一次(金額卻不是最高)。我們進行了兩次的審查,從提出申請、參與兩次審核(第一次沒通過),到正式通過整整花了十一個月的時間,而其他計畫案平均是三個月內就申請完畢。我的心得是事在人為,準備要盡量充分。審核通過後會需要修正完整的計畫書,並且著手進行簽約的相關作業。

這是我第一篇的經驗分享,下一篇將深入說明簽約後的執行開發階段的注意事項與關鍵細節。

延伸閱讀:
政府研發補助計畫申請經驗談-中

政府研發補助計畫申請經驗談-下

2024-10-30  -  duncan Email  -  78  -  小公司當伯特 - 讀者回應

在我過去的職業生涯中,曾經參與過多次專利申請的過程,從網路廣告、搜尋引擎到最近的 AI 發明專利,我都有所涉足。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些關於專利申請的經驗和心得,希望能為正在考慮專利申請的企業和個人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

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

◎為什麼要申請專利?
專利的主要作用是保護企業所開發的技術,避免競爭對手輕易模仿,從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對於企業來說,專利能夠形成一個「技術壁壘」,這不僅能阻止他人複製你的創新技術,還能夠讓企業在市場上保持領先地位。然而,專利訴訟的成本高昂,對中小企業來說,進行專利訴訟可能會牽扯大量資源。因此,專利的真正價值並不僅僅在於提起訴訟,而是在於其防禦性保護。

專利還可以作為一種防禦手段,即使你不打算發起專利訴訟,當大企業或專利訴訟公司試圖挑戰你的技術時,擁有專利將給予你談判的籌碼。這樣的自我保護性作用,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市場上競爭激烈的情況下。

◎專利類型的選擇
在考慮專利申請時,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專利類型的適用範圍。以國內專利為例,通常分為三類:發明、新型和設計專利。
•發明專利:保護技術創新,申請過程較長,審查要求也最嚴格。
•新型專利:針對產品的實用改良,申請速度較快,但風險較大,因為不經過實體審查。
•設計專利:主要保護產品的外觀創新,側重美學而非技術本身。

企業應根據自身技術創新的實質性突破來選擇專利類型。我的經驗主要集中在發明專利的申請上,而發明專利對技術要求高,能夠有效保護真正的創新。

◎如何評估技術是否具有專利價值
要評估技術是否值得申請專利,第一步就是判斷技術是否具備「技術突破性」。發明專利要求技術創新,並且不能僅僅是現有技術的組合應用。我們自認為的創新不一定是突破性的,因此進行專利檢索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專利檢索可以通過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 GPSS 平台或 Google Patent Search 來進行。我們的經驗是組成一個專利小組(約五位技術人員),進行關鍵詞檢索,並逐一篩選相關的專利文件,這樣可以減少疏漏。檢索過程中,需要根據技術的核心關鍵詞來查找相似技術,從中判斷我們的技術是否真的具備創新性。

◎如何有效解讀專利文件
專利文件的結構通常較為複雜,技術描述被拆解為多個步驟,並且文字與圖像是分離的。因此,解讀專利文件需要同時對照文字與圖像來理解技術結構。我的經驗是,將專利檢索工作分配給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合作,並定期召開專利會議進行討論與分享。這樣的合作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檢索效率,確保每個技術細節都被充分考慮。

◎尋找合適的專利事務所
專利申請往往需要專業知識,因此中小企業通常會選擇與專利事務所合作。選擇合適的專利事務所至關重要,主要考量因素包括專利工程師的專業能力、事務所是否有類似專利的申請經驗,以及報價是否合理。我建議貨比三家,與多個事務所進行初步溝通,找到最適合的合作夥伴。我合作過的有北美德律聖島,配合的經驗都很不錯。

專利事務所的角色不僅僅是幫助你撰寫專利文件,更重要的是在專利檢索和審查過程中給予專業的建議。因此,與專利工程師保持良好的溝通,確保對方能充分理解你的技術細節,這一點非常重要。

◎專利文件的撰寫與審查過程
專利文件的撰寫是整個專利申請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專利工程師會根據我們的技術描述,盡可能廣泛地撰寫專利文件,以覆蓋更多的技術保護範圍。但在審查過程中,過於廣泛的描述很可能會被駁回,因此駁回兩、三次是很常見的。

我們在撰寫階段與專利工程師進行多次往返修正,內部也會反覆審閱專利文件,確保技術範圍能夠涵蓋我們的關鍵創新。第一次提交的文件至關重要,因為後續的修正只能在最初的技術範圍內進行,這使得第一次撰寫的準確性影響深遠。

◎專利駁回與修正
專利申請中被駁回是很常見的情況,駁回的原因通常與技術範圍過廣或與已有專利重疊有關。收到駁回通知後,最重要的是根據審查委員的意見進行技術補強和範圍限縮。這是一個反覆的過程,需要企業內部與專利事務所密切合作,並審慎評估修正後的專利是否仍具備商業價值。

◎最後的提醒與總結
當順利取得專利後,建議將後續的文件處理和費用繳交委託給事務所代辦,這樣可以避免因疏忽而失去專利權。專利申請過程雖然繁瑣且耗時,但只要投入足夠的精力和資源,成功取得專利將為企業提供有力的保護與競爭優勢。

我認為技術擁有者必須全程參與專利申請過程,而不是將所有責任交給專利事務所。不論企業規模大小,技術團隊的投入將直接影響專利申請的成功率和專利的實際保護效果。當企業願意在這個過程中認真投入,專利申請的成功機率就會大幅提高。

最後一點,有些企業將專利申請掛在工程師名下,這不僅能激勵員工,也能成為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對於想要吸引優秀人才的企業來說,這是一種額外的福利和激勵措施,能夠鼓勵創新並增強團隊的向心力。

2024-10-25  -  duncan Email  -  80  -  小公司當伯特 - 讀者回應

<<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