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film Silvi F2.8 Black
Kodak 500T
這款Kodak Vision3 500T(5219)是一款電影用底片,感光度為 500,也可以增感來拍攝。它適合於低光環境紀錄,像夜晚、室內或人工光源的場合,可以提供細節與清晰度。它專為鎢絲燈光設計,如果用於日光下拍攝,需要搭配 85B 濾鏡進行色溫校正。當然底掃後也能透過數位後製來修正。所以我裝了這款底片後,就盡可能只拍夜晚、室內的場景。沖洗時需除碳,因此費用會較高,雖然底片成本較低,但沖洗時就平衡回來了。另外現在許多光源是 LED,透過這款底片拍攝還是得適當修正。我覺得它算是低光拍攝時不錯的選擇。
這一系列主要是以 Nikon F100 所拍攝,搭配的鏡頭包含 Nikon AF-S 24-70mm F2.8 E ED VR、Sigma 50mm F1.4 DG HSM Art、AF-S VR Micro-Nikkor 105mm f/2.8G IF-ED 這三顆,另外可能有混到幾張是由 Nikon AF3 這台傻瓜相機所拍攝,但數量應該很少。我一直到 2022 年時才又購入了一台 F100,同時我還分別購買了全新的 MS-12 跟 MS-13 的電池盒,前者是裝 AA 電池,後者則是可以用 CR123A 鋰電池,好處是重量較輕,在極端氣候下表現也比較好。
這台在 1999 年推出的底片自動對焦單眼相機,是採用鎂合金的框架搭配聚碳酸酯外殼,相機本身是防塵防滴,定位上屬於中高階的機型。這台相機的對焦表現已經很不錯,它的對焦速度跟 Nikon F5 很接近,且測光系統也很先進,在底片單眼來說是一台 CP 值很高的相機。要說缺點,可能就是跟現代的無反光鏡相機或是 Leica M 系列來說,它的體積跟重量很難讓人忽視。所以我帶它出門的時機比較少,更別說還要多帶好幾顆替換鏡頭,上面提到的三款鏡頭,沒有一顆是小巧輕便型的。
但回到相機本身的表現來說,我覺得它的操作很直覺,就是 Nikon 傳統的使用模式,同時也是非常先進的底片單眼相機,拍攝時不需要考慮到太多的操作,光是專注在構圖上也能拍下很不錯的照片。二手市場中 F100 也算是主流之一,價格從 3,500 到 18,000 都有,主要還是跟機身品相有關。對於喜歡底片攝影的人來說,除了上回我介紹的 F75 之外,F100 也是我很推的相機之一,雖然它比較重但相對的防塵防滴很適合多種場景,專業的攝影需求也能應付,可以說是現代化的單眼相機之一。
這個系列中使用的都是過期底片,包含 Fujifilm XTRA 400、Fujifilm Natura 1600、Kodak T-Max 400,都有降低 ISO 來拍攝,其中 Natura 1600 降最多,幾乎要降到 ISO 100 才能有較好的顯影。底片的效期應該都在 2008 年,而拍攝的時間是 2022 - 2023 年之間。雖然過期底片有另外的風味,但還是效期內的表現最好。
在帶著 DSC-P1 出門那天,我也同步攜帶了 XT-4 跟 Leica 50mm 這顆老鏡出門,享受手動對焦的拍攝樂趣。我先到微樂客逛逛想尋找韓團的黑膠,但這間唱片行剛開幕沒多久,地下室的黑膠樓層還沒營運,一樓雖然也有黑膠唱片但數量不多。韓團引進的黑膠很少,我想跟市場消費主流不同有關。韓團唱片賣的其實是隨機的小卡,CD 本身反而是無關緊要的配件,這一點我覺得很可惜,畢竟老派的我還是覺得音樂的本質才是重點。不過市場是多元的,明星卡本身也形成另一種經濟體系。另外誠品音樂一直忽視韓團的市場,我也覺得很訝異,既然要銷售音樂產品那就應該要更多元一點,更何況這不是小市場。
我從審計新村這個方向一路往勤美術館前進,從最早開方式的勤美術館一路到現在由隈研吾設計剛開幕的獨特建築,見證了這個區域不同時期的樣貌。由於才剛開幕,人潮實在太多,所以只在外面走走拍照,想另外找人潮較少的時刻造訪。白天洲際酒店這邊與夜晚點燈的樣貌大不相同,但建築物中間的開發廊道別有一番風情。前天分享的 CCD 相機拍攝影片忘了提到,台灣現在的都會區隨處可見綠色的植栽,以前我很羨慕國外的都會區跟森林結合在一起,如今我們的城市也是如此,這是近十多年來的演變,上次影片中幾乎每一張畫面都有植物。我們一直都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只是沒有比較的時候察覺不到而已。城市是如此,相機也是如此。而近代相機配上老鏡,又有一種新舊融合的特殊氛圍。
帶著我那24歲的 Sony Cyber-shot DSC-P1 出門拍照,路上已經很有聖誕氛圍,假日審計新村到勤美誠品這一帶,有著滿滿的人潮。新的電池顯示可以拍 50 分鐘,我已經是關閉螢幕的狀態在拍照,但感覺上可能拍個 80-100 張就會沒電了(今日下午使用時間斷斷續續有橫跨兩小時,但開機與拍攝狀態應該不到 25 分鐘)。
相機對焦需要約2 秒的準備時間,我是直接用觀景窗,沒有透過 LCD 來操作,所以完全靠相機本身的偵測方式。共拍了 49 張,有三張是失焦的,跟我的 Leica CM 表現差不多。
拍攝與寫入也差不多是兩秒接近三秒,跟現代相機相比真的慢了很多,不知道以前是怎麼一路拍下來的,果然由奢入儉難啊!由於今天是霧霾日,看不太出 CCD 的特色,但帶著這麼一台古董數位相機,也是有另一種懷舊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