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我那24歲的 Sony Cyber-shot DSC-P1 出門拍照,路上已經很有聖誕氛圍,假日審計新村到勤美誠品這一帶,有著滿滿的人潮。新的電池顯示可以拍 50 分鐘,我已經是關閉螢幕的狀態在拍照,但感覺上可能拍個 80-100 張就會沒電了(今日下午使用時間斷斷續續有橫跨兩小時,但開機與拍攝狀態應該不到 25 分鐘)。
相機對焦需要約2 秒的準備時間,我是直接用觀景窗,沒有透過 LCD 來操作,所以完全靠相機本身的偵測方式。共拍了 49 張,有三張是失焦的,跟我的 Leica CM 表現差不多。
拍攝與寫入也差不多是兩秒接近三秒,跟現代相機相比真的慢了很多,不知道以前是怎麼一路拍下來的,果然由奢入儉難啊!由於今天是霧霾日,看不太出 CCD 的特色,但帶著這麼一台古董數位相機,也是有另一種懷舊的樂趣。
在黃金海岸的日子,是從寒冷而帶著陰霧海風的中午開始的。行駛到 Peppers Soul,這棟摩天建築在海岸旁顯得格外醒目。我們入住在 37 樓的雙房式公寓,有著超級大的雙陽台,雖然位於 37 樓但仍聽得到海浪的聲音,晴天時也可以感受到白天陽光的溫度。一望無際的海洋在眼前展開,層層的浪頭像是有節奏的音符,為旅人的心情伴奏。
遠處的沙灘上,有人在慢跑,有人在衝浪,還有孩子們嬉笑著堆沙堡。這樣的畫面,簡單又純粹,卻有種讓人想把時間定格的魔力。黃金海岸的天空,有著各種的樣貌,晴天陰天都各有特色。到了夜晚,則被大樓的的燈光點綴。夜市的帳篷沿著海灘排開,燈光閃爍中,可以看到攤販熱情地招呼顧客。我們在夜市裡買了手工皂和羊毛圍巾,還嘗了幾口當地的甜點,然後四處抓著寶可夢。
從 20 世紀初,這片土地被稱為 Elston 時起,就是度假者的避風港。直到 1933 年「衝浪者天堂」的名字正式誕生,它的魅力隨著名字一起迅速傳播,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黃金海岸擁有三大著名的沙灘區,分別是衝浪者天堂 (Surfers Paradise)、布羅德海灘(Broadbeach)、梅茵海灘/主海灘(Main Beach)。不遠處的 Skypoint觀景台,位於 Q1 大樓頂層,則是一個能俯瞰這片歷史與現代交織之地的視角。與我們這動大樓相同,在高樓上都能清楚地看到這座城市的節奏:金色沙灘沿著海岸線延展,建築如森林般佇立,而天際則在大海與山脈間柔和地融為一體。
我們選擇住在 Peppers Soul,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無可挑剔。步行幾分鐘,就能到 Cavill Avenue 商圈,這裡是一條充滿活力的街道,白天有咖啡香氣瀰漫,夜晚則是霓虹燈閃爍。這條街讓人看到不一樣的衝浪者天堂:既是度假天堂,也是城市的中心。
這裡的旅遊生活,是一種不經意的流動感。在 Peppers Soul,過著簡單卻不覺單調的日子:早晨在公寓裡準備早餐,陽台上喝著咖啡,看著城市慢慢甦醒;中午去沙灘走走,腳踩在細沙裡,海水涼涼地淌過腳背;下午到室內泳池戲水跟 SPA;傍晚到樓下旁的商圈吃飯,然後採買日常食材跟用品,一切都舒適得剛剛好。
我常常站在陽台上,望著腳下的沙灘、大海與城市燈火。這裡雖然叫做「衝浪者天堂」,卻不僅僅是衝浪者的專屬地點。黃金海岸的每一個角落,都適合任何想要放慢腳步、品味生活的人。那是一種很自然的感受,彷彿你的每一步都被陽光和微風輕輕地擁抱。
這趟旅程讓我們體驗了不同的度假方式。一頓豐盛的海鮮晚餐、一片金黃的沙灘、甚至是與路人的互動,都成為記憶裡最動人的片段。回想起來,這座城市留給我們的,不只是照片裡的風景,還有那些無法言說的感受與情感。在最後一天的清晨,我在陽台上,看著陽光緩緩升起。這趟黃金海岸的旅程結束了,但在衝浪者天堂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一段隨時可以拿出來回味的美好時光。
Brisbane 是一座在陽光下閃耀著現代與自然光芒的城市。這趟旅程我們選擇入住 Meriton Suites Herschel Street,它是位於布里斯本市中心(CBD)的最高建築,從 73 樓的房間俯瞰整個城市,南岸公園和蜿蜒的布里斯本河盡收眼底。站在窗前感覺整座城市的脈動彷彿與我融為一體,光是靜靜欣賞這樣的景色,就令人久久無法移開視線。
這間位於 CBD 的公寓室酒店,以寬敞的空間與便利的地點跟設施讓人印象深刻。我們入住的是 73 樓的兩房式公寓,房間配置了一應俱全的廚房與洗衣間,每個空間都有著一種現代化的簡潔與優雅。從酒店到布里斯本市區的核心地帶僅需短短幾分鐘,步行可達熱鬧的女王街購物中心(Queen Street Mall)。如果想稍作休息,附近的咖啡館和便利商店也隨處可見。這樣便利的地理位置,對於我們來說實在是再完美不過。
CBD 是布里斯本的經濟與文化中心,擁有數不清的摩天大樓(我們住的也是當地最高的摩天大樓)和多元化的餐廳與商店。在女王街購物中心,可以找到各大國際品牌,也能發掘到當地的特色商品。無論是購物狂熱者,還是漫步欣賞城市風光的旅人,這裡都能滿足我們的需求。隨著街道延伸,布里斯本市政廳(Brisbane City Hall)雄偉的外觀和故事橋(Story Bridge)的壯麗構造,讓人不禁感嘆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代和諧並存。
從 CBD 出發,步行穿越布里斯本河便可抵達南岸公園。這裡是布里斯本的城市綠洲,擁有風景如畫的步道、人工沙灘 Streets Beach 和廣闊的綠地。站在河岸邊,看著對岸城市的剪影與河水的波光,尤其是夕陽西下前的金黃色光芒,整個人彷彿置身於一幅會呼吸的畫中。無論是家庭聚會還是獨自沉思,這裡的氛圍都能讓人放鬆身心。
南岸公園同時也是文化愛好者的天堂,昆士蘭文化中心匯聚了多座藝術與文化地標,包括Queensland Performing Arts Centre、Gallery of Modern Art、Museum of Brisbane 和當代藝術館(Gallery of Modern Art, GOMA)。館內展覽從原住民藝術到國際現代藝術,展示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創意的無限可能。在這樣的環境裡,即使只是靜靜地欣賞一幅畫作,也能感受到藝術的震撼力。
沿著河邊的步道繼續前行,你會發現昆士蘭州立圖書館(State Library of Queensland)。這座圖書館不僅僅是閱讀的場所,更是一個讓人沉浸於文化與知識的空間。明亮的設計和舒適的座椅讓人流連忘返,而館內豐富的展覽和活動則是探索昆士蘭歷史與當代文化的最佳途徑。對於家庭旅遊來說,圖書館的兒童專區是一個既有趣又具教育意義的地方,可以讓孩子們在互動中學習與成長。
當夜幕降臨,回到 Meriton Suites Herschel Street,窗外的城市燈光像流動的星河,靜靜地陪伴著我們。這座城市的一切——無論是 CBD 的繁華,南岸公園的靜謐,還是酒店內的舒適享受,都讓布里斯本成為一個難以忘懷的目的地。這趟旅程不僅讓我回想起這座城市的溫度,也讓我對旅行的每一刻充滿了感恩與珍惜。
在《AI 助力產品規劃與市場洞察的應用》一文中,我說明了產品開發階段中涉及「揣摩上意」、「集思廣益」以及「市場分析」的部分。而在《透過 AI 進行商業模式與市場份額的分析》一文中,我進一步探討了如何展開「商業模式」與「市場份額」的分析,並以 AI 工具輔助的實例作為說明。本篇文章將進一步聚焦於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功能規劃與系統結構設計,說明如何有效與開發團隊協作,並最終成功完成產品的開發與上市。
◎團隊角色與分工
在網路平台服務的開發中,團隊通常包括以下角色:產品負責人/專案經理、系統分析師/功能企劃者、UI/UX 設計師、前端開發者、後端開發者、SRE 工程師、QA 工程師。如果產品還包含 APP 或資料分析功能,則還需 APP 開發者與資料工程師參與。對於規模較小的公司,一人身兼多職的情況並不少見。
無論組織規模大小,各有其優劣,但保持高效能與競爭力的關鍵在於團隊內部的協作。我在《逐步打造高效開發團隊的經驗談》中有提到,團隊分工與協作是一個長期且需不斷滾動優化的重要課題。
當產品從商業規劃轉向技術實作,就像建築設計產業中,從需求溝通到結構圖繪製的過程,以及最終由工班完成整個建築結構與內裝設計工程。系統分析師和功能企劃者的角色,類似於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SRE 工程師則如同結構技師;後端、APP、前端開發者及 UI/UX 設計師則像是各類型的工班;QA 工程師則負責驗收成果;產品負責人則是協調整個項目的管理者。
◎流程與文件的重要性
產品開發的第一步通常是撰寫產品規格書,內容涵蓋功能結構文件與產品架構圖。這些文件會在啟動會議中進行討論,以確認功能可行性,並細化成可執行的工作任務與工時規劃。工時分配包含規劃、開發、測試、修正、驗收五個階段。
有了產品規格書後在細部設計階段,UI/UX 與前端開發人員負責功能頁面的規劃,並與後端及 APP 團隊同步協作。功能企劃者則需負責在交付產品規劃的同時,也定義驗收標準,由 QA 工程師執行測試並反饋問題,確保最終成果符合需求。
下圖是我以 ChatGPT 生成 Mermaid 格式的語法,然後再透過 Draw.io 輸出的開發流程圖,原則上多數開發團隊應該都是以類似的模式在進行。
附帶一提,我曾遇到一些團隊忽略文件的重要性,僅以簡單的思維圖與不斷的會議討論進行需求傳達與確認,但過程缺乏完整的會議記錄僅憑與會者各自的記憶,這進一步導致在驗收階段 QA 無法有效測試,也不清楚驗收的真正標準。這種模式有時會被以敏捷開發的名義掩蓋,甚至轉而批評文件化流程浪費時間。我贊成功能需求變化過大的開發,可以省略很多文件規劃的步驟,畢竟有可能規劃剛做完需求又改變。而另一種是在開發的程式語言其架構、註解與歸檔都做的很好的狀態下,也可以省下一些不必要的文件,這些都可以讓時間更有效的運用在開發本質上。但我不認為什麼都不留紀錄,只留在每個開發者的腦海裡這一件事,會是一個妥當的開發模式。
我認為敏捷開發應注重需求切割與快速迭代,而非完全放棄文件的存在。快速迭代是為了跟著市場的變化來進行開發,但市場的真實需求變化其實沒那麼快,最大的問題是我們需求作業沒有到位,而這跟有沒有文件化完全是兩回事。
小時候阿嬤的家就在台中的第二市場旁邊,當時阿嬤還在擺麵攤賣著貢丸豆腐湯,所以我從小就是吃這一類的街邊小吃長大的。我們巷口對面是天主堂,當時還會發放麵粉,我記得假日時還去領過糖果,印象非常深刻。這回經過繞進巷子,發現當時租賃的舊宅已經圍成工地,想來之後應該會改建成大樓吧!
假日偶爾我跟老婆會到第二市場吃早餐,這邊有許多在地美食。滷肉飯、肉包、餛飩、麵食、碗粿、米腸、海鮮料理、港式料理應有盡有。這一天我們分別到顏記肉包跟阿月壽司解決了我們的早午餐,第二市場也算是台中市有名的景點之一,因此遊客也是絡繹不絕。
今天回程時在成功路上,才發現可以直接看到新的台中火車站,平時經過都是晚上,所以沒發現這樣的街景。由於舊中區商圈近年較為沒落,現在的鬧區都集中在西區、七期、逢甲,中區較為熱鬧的是一中街週邊。這裏離一中街不遠,又鄰近台中火車站,蠻推薦大家有空時來品嚐一下市場美食。
這一系列是使用 Fujicolor Superia X-TRA 400 所拍攝的,在黑白底片的分享中提到我因為一次買太多,所以長期使用 TMAX 400 拍攝,而彩色負片部分 X-TRA 400 也是一樣的原因,除此之外已經用習慣的發色跟成像表現,我就較少想去嘗試其他底片,偶爾才會因沖洗店家推薦或朋友介紹,試一下不同款的廠牌,我這種應該算是忠實的客戶族群。
這些照片分別使用了傻瓜相機 Olympus PEN EE-3、Fujifilm NATURA BLACK F1.9,以及單眼的 RICOH XR1000S、Nikon F75 所拍攝。當時底掃後歸檔只留底片名稱跟日期,所以不太好判斷是用哪一台相機拍攝的,至於拍攝時間是 2007-2010 年之間。這個階段算是接觸攝影之後,拍的數量最多的時期,尤其是數位相機從升級到 Nikon D300、D700 每週都有檔案留存,然後底片也拍。同時這段時間也採購了很多的攝影相關書籍,前期買了許多的工具書,大多都是以數位相機為主,而底片攝影的部分我都是到圖書館借閱以前出版的書籍。後期購入的都是比較昂貴的攝影作品集,最大宗以街拍跟風景為主,這是我個人偏好的兩個主題。當然我也喜歡人像攝影,但相較於前兩類這部份的攝影集數量就少很多。
在這個時期也是構圖概念改變最多的一個階段,最早拍攝我都是憑感覺,那時還未接觸太多構圖方面的資訊,然後前期都以建築攝影為主。這可能是受到家人的影響,舅舅們都是從事建築設計相關工作,小時候我看他們出國旅遊的照片,幾乎都是建築物很少人像照,所以我 2000 年去東京跟出國工作時,拍攝的主題都以建築為主。購入 Nikon D70 後,才開始接觸街拍跟風景類的主題,看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在那時候我還做了「每日一圖」的分享,這些累積下來的片段紀錄,成為我攝影書「簡單構圖與基礎攝影」的大量素材。
2009 年小孩出生後,前面的喜好就都暫停,改以紀錄生活日常為主軸。媽媽包的東西已經夠多,沒有太多攝影包的空間,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到了 2018、2019 年,小孩都已經有自我的步調,媽媽包也遠離我們數年,所以去 Brisbane 跟 Queenstown 的時候,算是很認真的想恢復對拍照的習慣跟感覺,然後就到了現在。
前陣子我分享了使用 Leica M6 拍攝台南孔廟商圈的照片,在社群上有網友提醒我可以使用偏光鏡來避免明暗反差過大的場景。我想了一下委婉的回覆說:「我其實就是喜歡那明暗反差很大的感覺。」
我現在拍攝不會特別去思考構圖,這不是說我不考慮這件事,而是這麼多年來,這個已經是內化的東西,有沒有構圖的美感,照片自然會呈現出來。而我現在比較專注在我想要紀錄的畫面,以及我觀察到的事物。拍攝技巧、使用器具,比較不是我在意的焦點。如前幾天我分享 2020 年時鄭中基的攝影相關報導,他說過:「唱歌也好,演戲也罷,永遠都只會先考慮別人的感受,想辦法取悦觀眾。但攝影不一樣,我不需要理會別人,這時是我自己做主,我喜歡怎樣就怎樣。」
也許之後我還會經歷不同的想法階段,但這都是攝影的樂趣,我覺得這樣挺好。
前陣子我買了一款 Esoonkids Pro 的玩具拍立得相機,這款相機只有 1/4 英吋的 CMOS 感光元件,號稱有 4900 萬像素,輸出是感應式的紙張,可以另行選購 65mm x 100mm 的卡膜來進行感應紙的保存,或是用自黏相本來保存也可以。
它一樣有電子檔留存在記憶卡內,但畫質就不能太強求,畢竟就是定位在一個玩樂型的消費性產品。之前看過不少人推薦,相機本身不貴,一千出頭算是一個不錯的聖誕節交換禮物。而感應紙耗材跟拍立得相紙相比真的低廉太多,雖然畫質不一樣,但我自己使用下來非常喜歡。
以樂趣、好玩、吸睛度來說我都蠻推薦的。當然它的硬體規格就不高,難以把它拍攝畫質跟手機相比,更不用說更專業的數位相機,但我認為這個陽春的拍立得還是帶來不少攝影的樂趣,所以推薦給大家。
接觸攝影的過程中,多數愛好者應該都會經歷一段器材進出頻繁的時期。理由有很多種,包含覺得手上的工具無法呈現想要的畫面,有的人則熱衷蒐集各種設備。無論是哪種理由,其實都體現了我們對攝影的熱愛。至於我個人融合了不同的面向,一方面我也喜歡蒐集,另一方面又不願意讓器材長期擺放在防潮箱裡不見天日。近年來我更深刻體會到,選擇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基於這樣的想法,雖然蒐集癖還在,但已大幅減少新物品的需求。不僅在攝影上,平日生活中的用品,例如文具、服飾、鞋子、包包、咖啡器材等,我也開始追求更精簡的擁有。有時候深刻檢討後才發現,或許自己確實已經買過頭了……
我的 Nikon F75 是 2006 年去紐西蘭前購入的。當時參加時報旅遊與紐觀局合辦的比賽,贏得了機票與住宿贊助,準備展開一場探險與採訪。在前一年,我剛把 Nikon F100 轉讓給有緣人,原因是數位相機使用次數大幅增加,底片拍攝變得不夠方便。但想到即將踏上紐西蘭,還是希望帶台底片機,留下不同於數位的回憶風味。於是,很幸運地接手了一台 F75,並加購了垂直手柄。這台相機陪伴了我四年,直到 2010 年轉手給另一位有緣人。到了 2022 年,我又接手了另一台 Nikon F100 並使用至現在。
補充資訊:影片中的作品有少數是 RICOH XR1000S 搭配 RICOH XR RIKENON 50mm f2 這顆鏡頭所拍攝,因之前底片掃描檔案的歸檔命名,只有使用日期沒有相機跟鏡頭型號,因此製作影片時誤混入,就不重新整理。
F75 是一台讓我非常滿意的底片單眼相機。相比 F100,雖然功能較陽春,但輕便的設計是它最大的優勢,機身僅重約 380 公克,即使加上垂直手柄,重量也大致和 F100 相當(F100 是鋁鎂合金機身)。雖然 F75 不太支援 Nikon 的老鏡(AI 鏡頭),但當時我的鏡頭都是 D 和 G 系列,完全符合個人的需求。目前二手市場仍能找到 F75,機身價格落在 2,900 至 4,500 台幣之間,加上 F 卡口的二手鏡頭也很便宜。例如當年炙手可熱的 24-70mm F2.8 鏡皇,如今只要一萬多台幣(是當年價格的五分之一)。因此,我會推薦這台相機給想體驗底片拍攝的朋友。
這次分享的作品是我在 2006 到 2010 年間,使用 Nikon F75 搭配 Kodak T-Max 400 黑白底片拍攝的。相機搭配了原廠 24mm F2.8、50mm F1.4D、70-300mm F/4-5.6G、24-120mm F4G ED VR 這幾顆鏡頭,之所以都用同款底片是因為我一次買太多,而這些底片中包含當時購買就已經過期的底片(期限是 2008 年),一路拍到 2024 年才用完。所以除非底片真的很便宜,以及確定拍的完,不然買夠用就好。我自己就有不少拍立得底片因過期而無法顯影,甚至漏墨。
攝影作品的呈現既主觀又客觀。主觀的是它展現了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客觀的是觀看者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投射到作品中,產生不同的解讀。早期我就發現,自己喜歡的畫面未必能引起觀看者的共鳴,而能打動觀眾的作品,往往又不完全是我最有感觸的部分。這種現象讓我覺得很有趣,也喜歡觀察這類不同的解讀和認知。
除了畫面本身展現不同角度與面向外,攝影的過程更像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媒介。不僅是攝影,我認為所有的創作或娛樂活動都是自我溝通的方式。例如閱讀、聽音樂、寫作,這些過程中我也常體驗到類似的情感。這是我熱愛攝影的原因之一。同時,將自己的作品透過不同媒介與同好交流,又能帶來更深層的回饋。
說來有趣,這些作品早就想彙整了,但忙於工作一直沒有實現。近期剛離開一份投入多年的工作,在尋找下一份工作的空檔,終於開始實現這些多年來的想法。我也很期待未來有機會舉辦攝影展或出版實體攝影集,希望能逐步實現這些心願。
今年 X100 第六代上市,而我是第一代 X100 的用戶,十三年前 X100 第一次來到我的手中。它的金屬機身沉穩而有分量,復古的外型彷彿穿越時空,將我帶回那些底片機的年代。當時我正尋找一台能兼具高畫質與便攜性的隨身相機,而它的出現讓我一見傾心。
原本我也訂購了 X100 的第六代,和當年購買一代時一樣,先全額付款。只是不巧的是,這次遭遇了佑昌的詐騙,成為一段傷心的故事。這筆損失的確帶來心理上的衝擊,雖然不是我經歷過的最重損失,但我想我應該很難再擁有第六代的 X100(心理因素)。不過慶幸的是一代的表現依然令人滿意。
我還記得當年預購等待的過程有多麼漫長,彷彿每一天都被無形的期待填滿。從預購到團購,從國外訂單到本地商家的名單變動,每一週都在期待與失望中輪迴。當它終於到貨時,那份喜悅是真切而難忘的。今年,這種感受又重演了一次,只是這次相機沒有到手。
對於習慣底片機的我來說,X100 的操作帶有熟悉感,卻也多了一些需要適應的挑戰。它的對焦或許是它的一大缺點,但某種程度上也成為數位拍攝中的一種樂趣。這點小小的不完美,反而讓我找回了一種久違的拍攝模式。拍攝不再只是技術層面的完成,而是對光影與構圖的專注,像是一場與相機和自我的對話。真實的心得是,它確實是一個消磨時間的好工具。
X100 的畫質不負期待,每一次按下快門,影像都細緻動人。即使到了 2024 年,我依然經常帶著它出門拍照。我用它記錄下許多日常的片段。儘管與我的主力相機相比,它的使用次數不算多,但每次拿起它,都像是與一位老友重逢。對我而言,X100 一直都不僅僅是一台相機。它承載著過去的記憶,也提醒我攝影的本質在於慢下來,專注於當下。拍攝的樂趣,不僅僅來自於完美的技術或高端的設備,而是透過鏡頭感受世界的節奏,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當年購買 X100 時,我的二女兒剛出生,我還許願未來某天小孩能買 Leica 給我。而今年我終於收到了老婆和女兒合力送給我的 Leica(當然老婆才是主力出資者)。這份禮物實現了當年的願望,也讓這個故事更添意義。
這些年,我的器材清單不斷變化,不斷增添也不斷出手給有緣人,但 X100 始終是其中最特別的一台。前幾年它還有一定市場價值時,我曾考慮過出售,但最終還是捨不得。這份不捨,讓我得以繼續用它記錄生活的片刻,靜靜地觀察那些光影之間的故事。它所記錄的影像,早已不僅僅是一張張照片,更是我與世界對話的一部分,將永遠刻印在我的記憶裡。
上次提到在 2000 年的時候,我購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數位相機 Sony DSC-P1,開啟了數位攝影的旅程。雖然在這之前我已經使用過不少底片相機,包括全自動的傻瓜相機和傳統的單眼相機,但那時的拍攝對我來說僅僅是記錄生活,並未深入思考構圖、光影,甚至攝影歷史。數位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一切,而 Nikon D70 則是讓我真正重視攝影的關鍵。
我在 2004 年看到 Nikon D70 的規格與性能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它擁有 610 萬像素的 CCD 感光元件、最高 1/8000 秒的快門速度,以及能支援 RAW 格式的能力,這些特點在當時的數位攝影市場中是非常吸引人的。剛開始我並不了解這些規格的真正價值,但後來這台相機帶給了我在攝影這個領域裡截然不同發展。
D70 帶給我的挑戰比預想中更多,雖然它的硬體性能優秀,但最初我拍出的照片總是不盡人意,與我心中想像的畫面差距甚遠,這段挫折讓我明白,攝影不僅僅只是按下快門。為了駕馭這台相機,我開始認真看待曝光原理、光圈、快門、感光度,甚至測光的基本概念。從這個時候開始我買了許多攝影書籍,也時常向身邊懂攝影的朋友請教,真正讓我進步的,是一次次的實地拍攝和不斷嘗試。記得剛接觸 D70 時,我按照同事的建議,在公園固定拍攝一片芋葉,從早晨到午後,記錄不同光線下的變化,並嘗試不同光圈和快門的組合。雖然過程枯燥,卻讓我真正感受到基礎功的重要性。
數位攝影的便利性也促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攝影這門藝術。過去使用底片相機時,因為每次拍攝的成本高,我不太敢隨意嘗試不同的拍攝技巧。然而 D70 讓我不斷地嘗試、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同時數位相機的即時回饋也讓我逐漸掌握了曝光與構圖的技巧。這些在數位攝影中習得的知識,反而讓我在底片相機的使用上進步不少。我開始更懂得如何使用底片相機捕捉光影,也慢慢學會在快門按下之前,先思考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意圖。
D70 除了是一台技術卓越的相機,更是陪伴我走過人生重要階段的夥伴。它跟隨我七年遊歷各地,記錄了我在山林中的探索、城市裡的發現,也拍下了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從第一段十一年的戀情到京都的求婚,以及婚禮上的感動,這台相機默默地記錄了我的生活與情感。同時它也見證了我從攝影新手,逐漸成長為能夠用鏡頭講故事的人。每當翻看那些用 D70 拍攝的照片,我總能感受到當時的記憶彷彿再次鮮活起來。
如今數位相機已經進化到另一個階層,但我始終認為 D70 是一台值得懷念的經典相機。D70 的色彩與細膩,是一個舊時代的縮影。在市場上回頭討論 CCD 相機的現在,某些單眼相機的表現讓人無法忘懷。
我最早接觸到數位相機時,是 1997 年時 SONY 推出的 MVC-FD5,相片儲存的載體是磁碟片。後來又用了 Sony MVC-CD1000 它的儲存媒介是可重複寫入的光碟片(應該很多人沒聽過磁碟跟光碟片)。在 2000 年時公司買了一台 Nikon CoolPix 990,我一個人到日本獨旅時跟公司借了這台數位相機,寫了「因為宇多田」的遊記,從這一年開啟了圖文寫作的習慣。在日本時我看到 SONY DSC-P1 這台相機的廣告,回台灣之後發現台灣有進口,於是我後來到台中的 NOVA 買了我個人的第一台數位相機,就是這台小巧的輕便型相機。
在 2000 年時這台相機算是同期相機裡最輕巧的,它使用當時才剛推出的 Memory Stick 記憶卡,這點讓許多人不看好,但我還是選擇了它當作我的第一台消費型 DC(那時候我的電腦已經都是使用 VAIO 系列,因此讀取 SONY 自家記憶卡很便利)。早期的消費型 DC,都是由相機裡內建的程式曝光設定來控制(沒有手動功能),因此若是要拍攝某些特殊的主題,那就必須熟悉相機本身的特性,然後再進行事前準備,這麼一來就能達到自己的需求,但掌握的這段時間一定會有許多失敗的照片。相機是一種工具,要如何利用不同的工具來表現或記錄下我們要的,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同時也是攝影的一種樂趣。
最近除了底片相機又開始流行之外,CCD 感光元件的相機,也帶動了一股風潮。我這台 DSC-P1 也是以 CCD 作為感光元件。在 2000 年的時候,CCD 感光元件的影像品質遠高於 CMOS,且在低光狀態下它可以捕捉較多的光,主要是其每個像素電荷都是由專門的電路來處理,因此低光表現比 CMOS 更好。但後來 CMOS 的製造成本低,功耗也低,加上它可同時讀取多個像素的信號,這對高速連拍或影片錄製的表現更好,隨著製程技術的不斷提升,像背照式(BSI)感光元件的出現,光可以直接抵達感光層,低光表現與雜訊表現都有所提升,畫質更為清晰細膩,且感光元件可以容納更多的像素這也讓解析度不斷的提高(Stacked Sensor)。所以現在看到的都是 CMOS 的感光元件了。
這一系列的照片,是 2000 - 2003 年期間的工作與日常,都是這台 SONY DSC-P1 所拍攝的,回頭看當年的照片對比到現在,發現自己攝影的構圖跟其他的表現,還是有一點進步的。
◎引言
在上一篇《AI 助力產品規劃與市場洞察的應用》中,我分享產品開發過程中「揣摩上意」、「集思廣益」、「市場分析」的方式與經驗,這一篇我將接續分享「商業模式」、「市場份額」如何展開,並以「會員紅利系統」與「訂閱服務機制」應用在:健身俱樂部、電子商務平台、餐飲連鎖品牌、共享辦公空間、娛樂與影城、旅館住宿集團與OTA,這六種類似的產業,作為參考的範例。
當我們已經確認了前段的需求,並且做了市場的需求分析與調查之後,再往下就需要思考我們想推出的解決方案或服務,其商業模式應該如何展開,才能夠確保有足夠的獲利支撐這個產品。同樣的也應該預估產品在市場中潛在的影響力跟競爭地位,並制定一個有機會達成的市場份額,在之後的銷售規劃上才能圍繞這個目標來進行。
以下將延續上篇探討「會員紅利系統」與「訂閱服務機制」這兩種商業模式在不同產業中的應用,包括健身俱樂部、電子商務平台、餐飲連鎖品牌、共享辦公空間、娛樂與影城、以及旅館住宿集團與 OTA。此外,還會介紹如何透過市場份額的分析來評估這些模式的潛在商業價值。
◎會員紅利系統與訂閱服務機制的商業模式
⦿會員紅利系統的商業模式
•積分累積與兌換:通過用戶的每次消費累積積分,這些積分可以用於兌換商品、優惠券或免費服務。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能夠提高用戶的重複消費頻率,增強品牌忠誠度。適合各類高頻率使用場景,例如餐飲、零售與健身。
•推薦獎勵:用戶通過邀請新會員加入可獲取額外積分,這種方式不僅能增加新客戶,還能提高現有會員的參與感與忠誠度。這種模式適合需要快速擴大用戶基數的行業,如共享經濟平台與電子商務。
•分級會員制:根據積分的累積,會員可以晉升至不同等級,每個等級享有不同的專屬權益,例如折扣、升等、獨家活動邀請等。這樣的層級設計能激發用戶進一步消費以達到更高的會員等級,適合娛樂、影城及旅館住宿集團。
⦿訂閱服務機制的商業模式
•固定費用訂閱(預收):用戶每月或每年支付固定費用,以獲取無限次使用特定服務的權利,例如健身房的月卡或電影院的 A-List 計劃。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現金流穩定,並能提高用戶的使用頻率。
•增值服務訂閱:在基本服務之外,提供額外的增值服務,這些服務可能包括專屬內容、特別折扣或專屬活動。此模式適合電子商務平台與共享辦公空間,能吸引願意支付更多的用戶。
•按次消費訂閱:結合按次消費與訂閱模式,用戶支付較低的訂閱費用後可享受每次消費的額外優惠,例如餐飲連鎖品牌的飲品訂閱服務。這樣的模式能夠兼顧穩定收入與促進消費頻率。
•多元化訂閱:提供不同層級的訂閱選擇,每個層級對應不同的服務範圍與權益,例如共享辦公空間的基本會員與高級會員服務。這樣的多元化設計能滿足不同消費能力的用戶需求,並最大化收入潛力。
從 1997 年開始,我就習慣使用行事曆來管理每天的工作,在當時使用的是 Outlook。時至今日,我已經改用 Mac 和 Google 的行事曆,搭配蘋果備忘錄與 Google 的待辦事項應用,逐漸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工作管理系統。這些工具的功能不盡相同,但它們的核心價值在於協助梳理時間、掌控進度,以及記錄重要細節。
現在的敏捷開發包含採用 Scrum 與 Kanban 的相互搭配,跟我使用這幾個工具的概念類似,這包含規劃與檢視的循環作業、工作事項的拆解與分層管理、不同工具間的動態轉換,基本上 Scrum、Kanban 是以團隊為概念來運作,而我使用的方式則是針對個人工作管理的一種模式。因此這篇就簡易分享我如何使用這幾個隨手可得的工具,來優化我的工作模式。
◎行事曆:規劃未來與檢視過去的好幫手
行事曆是這三個功能裡我最早接觸的,求學階段我是使用傳統的日誌手寫紀錄,邁入職場後發現有電子化工具,我就轉改為用電腦跟 PDA 來紀錄。對我來說行事曆不僅僅是提醒工具,而是一種反思與歸納彙整的載體。最早期我會在每月與每一年度回顧整年的工作狀況,但養成檢視行事曆事項後,我就把這種檢討進一步固定為每週都進行。通常下班的路上,我會回顧上一週的工作狀況,並檢視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而最後一個假日晚上,我會預先安排或調整接下來一週的工作優先事項。
我對行事曆的使用非常直觀,所有需要安排具體時間的事項都會記錄在這裡,包括專案的時程安排、團隊的固定會議,甚至是我的運動計劃。最早它在團隊工作中若是有搭配 Lotus Note 或 Microsoft Exchange 伺服器,可以將個人的行事曆與其他同事分享,在 2000 年初期這是很新穎的模式,而現在使用 Google 行事曆就可以輕易分享各種行程,也可以預約實體設施。而行事曆不僅是用來規劃未來,也能成為追溯過去的工具。我可以藉由查看行事曆,搜尋特定關鍵字,快速掌握某段時間的工作狀態,或找到某些項目延誤、重複發生問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