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在不同的報章雜誌上常會聽到提示工程這個名詞,甚至很多報導都在談論現在「提示工程師」這個行業很吃香,是一種新興的專業項目。然而提示工程師到底是什麼?而提示本身又有哪些眉角與技術,本書就針對這個領域以十六個章節來呈現相關的內容。我所閱讀的是《AI提示工程師的16堂關鍵必修課》這本書的初版,在 2024 年 9 月底有發行第二版,本書的心得是以初版跟我個人的理解來分享的。

AI提示工程師的16堂關鍵必修課

◎書籍章節結構
《AI提示工程師的16堂關鍵必修課》大綱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快速發展的時代,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成為了運用 AI 技術的重要關鍵。這門技術不僅僅是一項工具,更是一種連結人類智慧與機器學習的橋樑,透過精心設計的提示(Prompt),能夠引導 AI 生成更準確、有效且具有創意的內容。本書深入探討了提示工程的核心概念、實踐方法與未來應用,是一本兼具技術深度與實用價值的專業指南。

=> 深入閱讀...

2025-01-23  -  duncan Email  -  259  -  資訊工程 - 讀者回應

紐西蘭的皇后鎮,是我藏在少年時期的一個夢想。那時候,旅遊節目裡的湖光山色深深烙印在心裡。雖然時光飛逝,記憶早已模糊,但這個名字如詩如畫,從未被遺忘。多年後,我終於親身造訪這座依偎在南阿爾卑斯山脈與瓦卡蒂波湖(Lake Wakatipu)之間的小鎮。

從但尼丁開車前往皇后鎮,沿途的景色十分多變,森林的翠綠與荒漠的壯闊交錯出一幅幅絕美畫面。當車子接近湖泊區域,心中對這片土地的期待愈發強烈。窗外的每一幕風景,彷彿都在熱情迎接我的到來。抵達住宿地點 Queenstown House 時,夜色已降,溫暖的接待和窗外隱約可見的湖景,立刻掃去了旅途的疲憊。

在皇后鎮的日子裡,我每天都被瓦卡蒂波湖的晨光喚醒。湖水在陽光中波光粼粼,像是在低語講述著悠長的故事。湖邊的步道成為我的日常,不管是清晨的靜謐,還是午後的熱鬧,都讓人流連忘返。一次湖邊散步時,我看見蒸汽船劃破平靜的湖面,帶著遊客航向遙遠的農莊,那情景讓人不禁嚮往那份悠然自得的生活。

山頂纜車是皇后鎮的招牌體驗之一。當纜車緩緩攀升,眼前的湖光山色逐漸展開,天地間的壯麗讓人屏息。山頂的 Skyline Restaurant 更是我此行的亮點,不僅有豐盛的自助餐,還能欣賞窗外壯觀的湖山景色。用餐時,我們被安排在靠窗的位置,黃昏的金光灑滿桌面,搭配杯中紅酒,彷彿連時光都緩慢了下來。入夜後,小鎮的燈火點綴著山谷,流露著低調卻迷人的浪漫。

除了悠閒的湖邊漫步,皇后鎮還充滿了令人熱血沸騰的活動。Luge 滑車是其中之一,憑藉坡道的動能順勢滑行,享受迎風而下的刺激。相比之下,騎馬的體驗則多了一分挑戰,馬兒偶爾失控讓人驚心動魄,但當我從馬背上望向開闊的山谷時,那份壯美讓一切驚險都成為值得。

這次旅程也讓我感受到酒莊的魅力。在 The Winehouse & Kitchen,紅酒與美食的絕妙搭配令人沉醉。餐廳窗外是延綿的葡萄園,酒杯中是陽光的味道,這樣的午後時光,彷彿全世界都靜止了。我至今仍懷念那一餐的愜意,讓我明白「美食與美景」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皇后鎮的市中心雖然不大,但五臟俱全,從精品店到咖啡館,從街頭藝人到假日市集,每一處都充滿生活氣息。在湖邊的假日市集中,我買了一包鮮甜飽滿的櫻桃,入口的滋味讓我瞬間愛上這片土地。夜晚的湖邊則是另一番風景,寧靜中夾雜著低低的笑聲與輕音樂,讓人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這份恬靜。

高空彈跳是紐西蘭的經典活動之一。雖然我缺乏親身挑戰的勇氣,但站在卡瓦勞大橋(Kawarau Bridge)上,看著其他遊客飛躍而下,仍讓人心跳加速。我拍下一對情侶在跳台上相互擁抱鼓勵的畫面,那一刻,他們的勇氣令人動容。

在皇后鎮的每一天,我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與人文的溫暖。這裡不僅僅是一個觀光勝地,更是一片能夠撫慰心靈的土地。當旅程接近尾聲,我離開這座小鎮時,心中滿是眷戀。或許某天,我會再次回到這裡,尋找屬於我的心靈歸處。

2025-01-22  -  duncan Email  -  162  -  當式攝影 - 讀者回應

AI-Powered Software and System Design》是《Generative AI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的第三部分課程,旨在幫助我們全面理解生成式 AI 在軟體設計與系統開發中的應用,並通過三週的學習,構建從資料序列化、配置驅動開發到設計模式應用的完整技術路徑。課程結合理論講解與實作練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基礎概念到高階應用的學習框架。

第一週的課程聚焦於資料序列化與配置驅動開發(CDD)。這週的學習從資料序列化技術(如 JSON 與 Pickle)開始,幫助我們掌握數據存取與共享的核心技能。課程進一步介紹了如何通過配置文件控制軟體行為,提升系統的靈活性與可擴展性。我們還學習了透過 LLM 去了解測試驅動開發(TDD)與行為驅動開發(BDD)的核心理念。課程範例以 CDD 結合 DALL-E API 的應用,實作配置驅動的開發流程。這些技術讓我們能夠快速生成動態配置並將其整合到系統設計中,提升開發效率與結構化程度。

第二週的課程重點轉向資料庫設計與優化。從基礎的 CRUD 操作教學開始,我們學習如何利用生成式 AI 工具(如 LLM)設計資料結構,並生成高效的查詢代碼。課程還包含除錯與效能優化的練習,幫助我們解決資料庫運行中的性能瓶頸與依賴性問題。透過設計並實作社交網絡資料庫專案,我們得以熟悉如何結合生成式 AI 提升資料庫的穩定性與效能,並應用於真實開發場景。

第三週的課程專注於設計模式的應用,特別是四人幫(Gang of Four)提出的 23 種設計模式。課程從設計模式的理論基礎入手,詳細講解了每種模式的適用場景及其解決的問題,涵蓋單例模式、工廠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與策略模式等。透過生成式 AI 的輔助,我們能快速生成設計模式的實作範例,並獲得優化代碼結構的建議。這些練習不僅讓我們理解設計模式的核心概念,還幫助我們提升應對大型系統設計與部署挑戰的能力。

證書-3

這一段的課程相較於前面的《Introduction to Generative AI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跟《Team Software Engineering with AI》又更為艱澀一點,且如果平時開發專案的規模不夠大,可能也不容易體會開發模式跟設計模式對於團隊開發跟產品的影響。不過順著課程的結構來進行,再加上可以不斷的詢問 LLM,相信應該可以架構出對這進階的開發概念有完整的理解。我自己花了八天的時間,完成了第三階段課程的認證,除了習作/測驗跟程式碼的撰寫外,第三門課程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比較不同開發模式跟設計模式,對不同軟體產品的影響。這也是我在這整段課程收穫最大的地方,更進一步發揮了 LLM 的應用能力跟場景。

整體課程以實務應用為導向,注重生成式 AI 技術在開發流程中的價值與實際效能。從資料序列化到資料庫設計,再到設計模式的實作與應用,每一環節都幫助我們建立理論與實務的連結,快速掌握生成式 AI 的應用精髓。這是一門適合希望探索生成式 AI 在軟體開發中的潛力,並期望提升專業能力與開發效率的課程。

◎課程設計的主要觀念與知識
AI 驅動的軟體與系統設計 - 課程架構

=> 深入閱讀...

2025-01-21  -  duncan Email  -  282  -  資訊工程 - 讀者回應

Team Software Engineering with AI》這門課程是《Generative AI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的第二段課程,同樣也是安排了三週的內容。課程設計的目標,是幫助學員全面了解生成式 AI 在軟體開發中的應用,並提供一套從測試與除錯、文件撰寫到依賴管理的完整學習路徑。課程在三週內,從第一週的內容逐步深入,讓學員從基礎環境設置開始,逐步掌握生成式 AI 工具的應用方法,並將其實際應用於開發與團隊協作中。

第一週的課程除了環境設置之外,主要聚焦於測試與除錯。這週的設計旨在幫助學員理解測試與除錯的重要性,並學習如何透過生成式 AI 工具(如 ChatGPT)來優化測試流程。跟第一門課一樣,平台本身有提供 LLM,以及開發環境,另外也有教材跟延伸練習的程式碼可以下載。學員首先熟悉 Jupyter Notebook 的操作以及 ChatGPT 實驗室的使用方法,建立穩固的技術基礎。在測試部分,課程詳細介紹了探索式測試和功能測試,並教授如何設計自動化測試來提升效率。除此之外,學員還會接觸效能測試與安全測試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使用 AI 工具分析程式碼中的安全漏洞,進一步理解如何將 AI 應用於日常開發工作中。

第二週的課程重點轉向文件撰寫。文件是團隊開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往往容易被忽略。這週的課程旨在幫助學員掌握撰寫高效技術文件的技巧,提升團隊協作的效率。課程不僅介紹了內嵌註解與文件註解的實踐方法,還探討了多語言環境下文件的適應性。學員將學習如何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來輔助文件撰寫,並通過自動化工具如 Sphinx 生成結構化文檔。此外課程強調了文件在生產環境中的重要性,讓學員了解文件維護對專案長期發展的影響。

第三週的課程專注於依賴管理,這是軟體開發中一個易被忽視但至關重要的領域。本週的課程幫助學員理解如何解決依賴衝突,並提升專案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學員將學習虛擬環境的設置、依賴研究與安全分析等基礎知識,並進一步探索如何利用生成式 AI 工具處理多語言環境中的依賴問題。此外課程中還包括 GPT 的應用實作,讓學員能夠熟悉使用 AI 工具解決版本與依賴管理問題,並將所學應用於實際專案中。

證書-2

照例每一週的課程都有作業/考試,程式實作的部分是要求將 Python 2 的舊程式,透過 LLM 的協助來更新為 Python 3 的新版程式,同時也實作了模組依賴版本不相容的解決方式。這跟我們實務開發時經常面對到的困境一樣,以往沒有 LLM 的協助得到個大論壇搜尋取經,或是詢問其他大神。如今 LLM 就是一個隨時可以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大神。

整體課程是以實務應用為導向,注重理論與實作的結合,讓學員在學習過程中能即學即用。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能幫助學員提升開發效率,還能解決許多開發中常見的問題。這門課程強調了技術與團隊協作的平衡,從測試與除錯的基礎開始,到文件撰寫的專業化,再到依賴管理的穩定性,循序漸進地引導學員掌握生成式 AI 的應用精髓。對於希望提升技能並優化開發流程的工程師或技術管理者來說,這是一門不可多得的課程。這門課最後我用了七天的時間(一天平均為八小時),順利完成並取得證書。

◎課程設計的主要觀念與知識
使用 AI 的團隊軟體工程 Team Software Engineering with AI

=> 深入閱讀...

2025-01-21  -  duncan Email  -  262  -  資訊工程 - 讀者回應

Leica CM 相簿 https://flic.kr/s/aHBqjBztRL

Leica CM

Leica M6 相簿 https://flic.kr/s/aHBqjBYr2B

Leica M6

去年六月我收到了老婆(小孩有插花)送給我的生日禮物,一台我期待很多年的隨身底片相機 Leica CM,同時因為我跟佑昌購買的 X100VI 一直沒到貨(後來發現被詐騙),所以我就自己買了一台 Leica M6 作為生日禮物。

使用這兩台相機已經半年,這個月收到了 Flickr 的兩年自動續約扣款通知,於是把這段時間拍攝的底掃檔案都上傳到 Flickr 用相簿來歸檔。我很喜歡 Leica CM 的輕便好操作,全自動對焦加上鈦金屬機身(只有 300 多公克),是真正的口袋相機。雖然二手市場上這台相機釋出不多,且價格很驚人(依品相在六萬到九萬台幣之間),但我使用下來還是強力推薦它。

至於純手動旁軸黃斑對焦的 Leica M6(non-TTL,0.72),我使用了 Leica 28mm f2.8、50mm f2、Voigtlander 75mm f1.5 這三顆鏡頭,操作起來很有樂趣,記錄下了很多我自己很喜歡的時刻,以底片機來說 Leica M6 很符合我的需求。

拍照這麼多年,對於徠卡這個品牌始終有一種情懷,當然它的高價也是這些年來一直讓我卻步的原因,雖然算起來我其他相機跟鏡頭的花費,買上一整組最新的 M 機跟鏡頭都還有找,可是沒真正擁有跟認真拍攝之前總是很猶豫(之前有借過幾台 Leica 試拍)。這半年使用下來,真的覺得相見恨晚啊!

我還是喜歡我的 Nikon、Fujifilm、Olympus、Ricoh、SONY,每一台相機跟鏡頭的使用與操作都會帶來不同感受,而使用了 Leica 底片相機之後,又有了全新的體驗與氛圍,如果你也跟我有類似的情懷,推薦有機會要使用看看。

2025-01-21  -  duncan Email  -  141  -  當式攝影 - 讀者回應

從基督城的Hadleigh Boutique Lodge啟程時,原本對但尼丁的旅程沒有太多期待。然而,在享用完早餐與房東Jon的閒談中,得知他曾是賽車手的經歷,更推薦了我們路上不容錯過的Moeraki Boulders。這個建議,為我們的旅程增添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Koekohe海灘上,這些最大可達三公尺的圓石散落在岸邊,完美的球形讓人難以相信是自然形成。在細雨綿綿的天候下,整個畫面籠罩在一層迷濛的霧氣中,浪花不斷拍打著岸邊,為這些神祕的圓石增添了幾分詩意。我選擇以黑白的色調來呈現這片景致,試圖捕捉當下的氛圍。

抵達但尼丁後,我們前往了令人期待已久的Larnach Castle。這座位於Otago半島中部山丘上的城堡,雖然找路時有些波折,但沿著海岸線蜿蜒而上的道路,美景足以撫平所有煩擾。傍晚時分,我們抵達了這座紐西蘭唯一的城堡,迎接我們的是溫暖的接待與意外的升等驚喜。

在城堡的晚餐是一場難忘的饗宴。我們被安排在特別的VIP餐廳,享用著當地的黑皮諾配上精緻的餐點,聆聽著這座充滿歷史的房間裡每一件傢具背後的故事。城堡的社交時光更讓我們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特別是那位健談的英國醫生,與他分享著香港的新年風情,讓這頓晚餐增添了幾分國際色彩。

隔天清晨,在城堡周邊漫步時,霧氣繚繞的花園宛如童話世界。享用早餐時,又遇見了昨晚的醫生夫婦,延續著未完的話題,這樣的早餐體驗讓人感受到旅行中難得的溫暖。

離開城堡後,我們前往了Taiaroa Head的Royal Albatross Colony。在這個被強勁海風吹拂的海角,我們不僅看到了孵育中的信天翁,還在岸邊發現了悠閒的海豹與各式海鳥,構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畫面。

在但尼丁市區,我們造訪了著名的火車站、聖保羅大教堂,以及熱鬧的八角廣場。在八角廣場附近的餐廳用餐時,意外捕捉到一個溫馨的畫面:一位手臂有著鮮豔刺青的父親,與他如洋娃娃般可愛的女兒。這樣強烈的對比,恰恰呈現出這座城市多元而溫暖的一面。

啟程前往皇后鎮的路上,Central Otago區域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從鬱鬱蔥蔥的森林,到光禿的山坡,再到湖光山色,每一個轉彎都帶來新的驚喜。這座最冷最熱也最乾燥的高原,用它獨特的地貌,為我們的但尼丁之旅畫下完美的句點。

2025-01-20  -  duncan Email  -  122  -  當式攝影 - 讀者回應

從啟程到抵達基督城,歷經了二十四小時的長途跋涉。當飛機降落在基督城上空時,疲憊的身軀終於看到了這座城市的輪廓。透過機艙的雙層窗戶,我小心翼翼地調整相機參數,努力捕捉這第一眼的風景。

在領取了租用的Toyota Camry後,我駛向了下榻的Hadleigh Boutique Lodge。這座被綠意環繞的精品旅館藏身於Eversleigh Street的巷弄中,低調的外觀與紅色柵欄,讓它看起來就像一座普通的住家。熱情的主人Jon與Shirley為我們帶來了溫暖的接待,細心介紹著每一處設施。房間內的一磚一瓦都充滿巧思,從木質地板鋪設的厚實地毯,到浴室中石材與木製傢俱的完美融合,處處展現出精緻的品味。最令人驚喜的是那個能俯瞰後院花園的陽台,繁茂的樹木既保護著私密性,又不會阻擋美麗的景致。

基督城大教堂是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很可惜在地震後只能從照片來回憶這棟美麗的建築。教堂內的鐘聲交織出動人的旋律,而偶然遇見的合唱團練習,更為這神聖空間增添了一份莊嚴的氛圍。在這裡,我看到了一場花藝比賽緊接著一場告別式,生活的百態在此交織,見證著這座城市居民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拍攝教堂內部時,我選擇不使用閃光燈,讓自然光線通過彩繪玻璃灑落,呈現出空間的層次感,同時也保留了這神聖場所應有的寧靜。

穿梭在街道上的復古電車,是基督城最迷人的街景之一。這條始於1905年的電車路線,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我特別喜歡在電車暫停時,尋找背景建築物的幾何元素與電車形成呼應的畫面。而蜿蜒流過市區的亞芳河,則為這座花園城市增添了幾分詩意。在河畔等待著捕捉平底船與拱橋上電車相遇的畫面時,我反而拍下了另一個驚喜的場景:橋上行人與電車交錯的瞬間。

這座城市的步調悠閒,街道綠意盎然,處處可見歷史建築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即使是南島最大的都市,基督城依然保持著怡人的生活氛圍,讓每個到訪的旅人都能在此找到屬於自己的片刻寧靜。

2025-01-20  -  duncan Email  -  127  -  當式攝影 - 讀者回應

《Introduction to Generative AI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是《Generative AI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的第一段課程,它共安排了三週的時間,其課程的目標是希望參與者可以全面掌握生成式 AI 工具(如大型語言模型,LLMs)在軟體開發中的應用,並學會如何將其融入日常工作,提升開發效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啟發學員探索更多應用的可能性。

課程從基礎概念開始,幫助學員了解生成式 AI 的運作原理,例如 Transformer 架構如何實現語言理解與生成,並讓學員認識到生成式 AI 與傳統軟體開發的差異與優勢。接著課程逐步引導學員學會與 LLMs 協作,透過角色設定和精準的提示工程,讓 AI 工具能針對特定需求提供專業建議。同時課程強調回饋與迭代的重要性,幫助學員在反覆互動中改進 AI 輸出的品質,逐步建立提問的能力與批判性思維。

課程中有不少實作練習,讓學員熟悉如何使用生成式 AI 協助完成程式碼的生成、效能優化,以及程式碼分析等工作。課程設計不僅涵蓋了資料結構與演算法的開發,還展示了如何利用 AI 驗證程式碼的效能跟安全性,讓學員在實務操作中體會生成式 AI 的價值與潛力。

透過這三週的學習,不僅能學會如何操作與應用生成式 AI,還能理解其背後的運作邏輯及 AI 的應用限制,進一步將其視為開發過程中的得力助手。課程的核心目標在於讓學員成為一個更高效、更有創造力的開發者,同時具備運用生成式 AI 解決實際開發挑戰的能力與信心。由於課程有一週的免費試讀,透過我這篇介紹大家可以考慮是否報名,進入與 AI 人機協作的領域來探究跟學習。

在課堂進行的過程裡,它提供了開發環境跟 LLM(GPT-4o)的資源,所以就算是初學者也可以在 coursera 課程平台上進行練習。授課老師 Laurence Moroney 在每一堂課都有提供下載的資料,包含課程影片、字幕、程式碼。因此需要延伸探究跟實作時,可以參考課堂上提供的附件。每一週的課程都會有作業/測驗,要求要達到 80 分以上才能過關,這些作業都是問答題,有的是複選,若沒有達到標準可以重作。

證書-1

在第三週的課程會迎來第一個程式作業,是透過平台內建的 Jupyter 來進行開發,並上傳評分。除了計分的作業/測驗之外,也會有延伸的題目,讓我們自行延伸探究跟練習。我自己是花費了九天的時間(平均每天用八個小時上課跟練習),完成了這堂課的內容。以下我簡述課程得大綱,以及我自己的心得。

◎課程設計的主要觀念與知識
用於軟體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簡介 (Introduction to Generative AI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

=> 深入閱讀...

2025-01-18  -  duncan Email  -  186  -  資訊工程 - 讀者回應

這一系列是使用 Leica M6 以及 Leica CM 所拍攝,彩色照片是 M6 所拍攝,搭配了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Pre-ASPH V4 這一顆廣角定頭,用的是 Kodak ColorPlus 200 這款底片;黑白照片則是使用 CM 傻瓜相機拍攝,搭配的是 ILFORD PAN 100 這一款底片。

勤美術館這個區域,從早期的閒置校地到勤美接手誠品綠園道後,將全國跟勤美誠品中間的這塊地打造成 CMP BLOCK,這個臨時的美學展場及活動空間也陪伴了我們多年。然後接著就是這個花了六年打造的勤美術館,去年底終於啟用對外開放了。

在去年底,台中的勤美術館開幕時我就很想去參觀,但開幕當天人潮實在太多,後續假日也是人滿為患,我覺得逛起來會沒有品質,所以想等一陣子後再前往。這幾週有多次想找老婆一起去走走,無奈時間配合上總是有些狀況。因此我選了一個週二的下午時段,自己過去看展跟拍照,非假日人流果然少了很多。

這棟由國際級建築大師隈研吾領軍設計的美術館,花了六年時間,建築概念以「掀開大地」為主題,強調讓建築與自然環境和諧融合。它的外觀設計採用曲線屋頂,面積達 410 坪,模擬山丘起伏的形態,並以唐草圖騰的捲曲弧線為靈感,增添視覺動感與穿透性。

建築採用鋼構工法,較傳統鋼筋混凝土更輕盈柔韌,並減少碳排放。建築結合約1,282根形狀各異的木紋格柵,增添溫暖質感,並搭配大面積落地窗,延展內外地景視覺,呼應草悟道的綠意主題。室內設計延續外觀的律動感,以木質格柵、岩板牆及地面高低起伏模擬自然景象,搭配舞動樑天花板,營造山林探險般的動感體驗。

觀展時,地勢抬高設計延展視野,增添立體層次感。綠屋頂上建置了水源循環系統,供植物永續生長維護使用。這些設計細節使勤美術館自然隱身於環境及大量綠意之中,烘托出草悟道獨一無二的生活面貌。

過年期間除夕到初二休館,詳細資料可參考官方粉絲頁,週一是固定休館。全票 150 元,六歲以下跟六十五歲以上免費入場(憑證)。在學生持學生證可折抵五十元。如果可以找個人少的時間造訪,會有很舒服的體驗。

2025-01-17  -  duncan Email  -  117  -  當式攝影 - 讀者回應

在這個 AI 迅速發展的時代,身為開發者的我們究竟該如何善用 AI 相關的工具?透過 《Generative AI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這門線上課程,我找到了答案。這門課程主要講述如何運用生成式 AI(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來輔助程式開發,非常適合已具備開發經驗,但還在摸索 AI 應用範圍的開發者。作為一個在開發單位服務、使用 AI 輔助開發已有兩年經驗的開發者,即便我從 ChatGPT 推出後就持續關注,並且也實際推出相關的應用產品,上完課後依然獲得許多新的啟發,因此想與大家分享這門課程的心得。

◎課程架構
這堂課包含三個獨立的教程:

- 《Introduction to Generative AI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生成式 AI 與軟體開發的基礎介紹
- 《Team Software Engineering with AI》:使用 AI 的團隊軟體工程
- 《AI-Powered Software and System Design》:AI 驅動的專業軟體與系統設計

軟體開發中的生成式人工智慧

我計畫分成四篇文章來分享心得,這是第一篇,先以總覽的方式介紹整個課程,另外我也有整理上課用的筆記。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報名一週的免費試讀,確認課程內容符合需求後再決定是否付費繼續。就我的經驗,在取得證書後我已經順利取消了後續的月費訂閱。

=> 深入閱讀...

2025-01-16  -  duncan Email  -  186  -  資訊工程 - 讀者回應

新的一年我參與的讀書會首個討論議題是「組織改造跟文化核心如何提升作業績效」。這個議題銜接去年底的「年終績效考核」討論,其中不少人都提到《影視颶風》作為例子。因此我想分享自己對工作流程、組織以及文化如何提升團隊作業績效的看法。

◎系統與功能的迷思
我前公司的老闆大約每三個月就會提出系統與功能方面的需求,認為工作全面資訊化、系統化後,就能避免人員出錯,並以最有效的方式作業。這個想法本質上是對的 - 有了自動化和資訊系統的輔助,確實能讓人員將心力投注在更有價值的工作上。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影視颶風》的影片「影視颶風的100個員工,上班都在做點啥?飛書辦公體驗分享」中得到很好的印證。

◎《影視颶風》的演進歷程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影視颶風》不同職位工作者的工作模式與環境。但這樣的工作流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在八年間經歷了多次改變與調整,中間也曾面臨過工作流程與管理的困境。感謝 Tim 在 Youtube 頻道上的分享,不論是 QA 問答或《影視颶風》內部的工作內容分享,都讓我們看到這間公司不斷求變的態度,完全符合他們「無限進步」的 Slogan。

話說第一個採訪的剪輯工程師姚志浩,提到他想購買的整套圖馬司特方向盤,這讓我想起我們午休時間,一群工程師在開歐洲卡車模擬遊戲的場景,所有的工程師想法都是差不多的。

IMG_1722

IMG_1745

=> 深入閱讀...

2025-01-14  -  duncan Email  -  201  -  小公司當伯特 - 讀者回應

告別了 2024 年,迎來 2025 年。

去年共拍了 63 卷底片,底片跟沖洗費用大概用掉了 32,000 元上下,算是有認真在紀錄的一年。活動的範圍不算多,分別去了一趟京都跟奧克蘭,然後國內主要在台中、台北、宜蘭、台南、高雄這幾個城市活動。

去年暑假告別了服務了八年七個月的公司,這段時間除了休息外,趁機完成這些年來想做的事,也努力進修持續增加專業上的能力,然後仔細篩選想服務的公司,雖然還沒看到適合的,但邀約持續都有,我就按照自己的步調,把該準備的都準備好。

下半年去看了三場演場會,Bruno Mars、TXT、StrayKids,除了感動、享受之外,也觀察到許多的文化,受到了一些啟發。同時生活上,自己跟家人也遇到一些小波折,去了好幾趟醫院治療跟檢查,有時覺得這個時候暫停工作,得以休息跟照顧家人,似乎也是一種適合當下的安排。

2025 年希望可以找到適合發展的崗位,同時也希望家人們一切健康平安,就只有這樣的願望。也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心想事成,如意安康。

2025-01-02  -  duncan Email  -  175  -  當式攝影 - 讀者回應

Leica M6
Voigtlander 75mm F1.5 VM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Pre-ASPH V4
Kodak ColorPlus 200
Kodak 500T

Kodak ColorPlus 200 這一卷底片拍到一半時,我的 Leica M6 過片桿再一次卡住,送回高昇檢查後,老闆說是機械性問題,之前內部相關零件已經拆開保養過,但這種偶發性的狀況,也不知道是不是會再發生?在網路上詢問大家,都說直寄德國處理,但這個時間與送修成本真的划不來。所以我在想要不要自己買維修組,反正我另一台 RICOH XR1000 也有一樣的機械性問題,現在都是自己處理。這個影片包含了 200 跟 500T 這兩款底片,其中前面是 ISO 200 跟 Voigtlander 75mm F1.5 VM 鏡頭,後面則是 ISO 500 跟 Voigtlander 75mm 與 Leica Elmarit-M 28mm 這兩顆鏡頭搭配。少數幾張戶外拍攝的部分有進行色溫微調,還在我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話說 500T 是電影底片分裝,拍到顯示第 35 格時又卡住了,本來我以為相機又掛了,後來發現是分裝底片比較短的關係。另外年紀增長黃斑對焦在某些場景的確較為吃力,像其中一張要拍章魚小丸子的,整個不知對焦到哪裡去了?不過多數場景都還能慢慢拍就是,這就是徠卡的浪漫。自從剪映 CapCut 開始啥都要收費之後,在今天正式投奔 Filmora 的懷抱,CapCut 很好用,但他的收費機制真的訂太高了,所以仔細評估了一下,決定棄用。我是購買 Filmora 賣斷版的軟體,現在特價 1,780 真的蠻划算的,我使用的功能較少,這個版本已經符合我的需求。除了這個軟體外,我也有購買他們家的 Mindmaster 終身版,覺得蠻好用的,也一併推薦一下。這邊提醒一下,賣斷版只支援 14,未來若 OS 升級需要軟體跟著升級的話,就需要另外購買新版,但應該可以用個三四年沒問題。

2025-01-01  -  duncan Email  -  159  -  當式攝影 - 讀者回應

Fujifilm Silvi F2.8 Black
Kodak 500T

這款Kodak Vision3 500T(5219)是一款電影用底片,感光度為 500,也可以增感來拍攝。它適合於低光環境紀錄,像夜晚、室內或人工光源的場合,可以提供細節與清晰度。它專為鎢絲燈光設計,如果用於日光下拍攝,需要搭配 85B 濾鏡進行色溫校正。當然底掃後也能透過數位後製來修正。所以我裝了這款底片後,就盡可能只拍夜晚、室內的場景。沖洗時需除碳,因此費用會較高,雖然底片成本較低,但沖洗時就平衡回來了。另外現在許多光源是 LED,透過這款底片拍攝還是得適當修正。我覺得它算是低光拍攝時不錯的選擇。

2025-01-01  -  duncan Email  -  171  -  當式攝影 - 讀者回應

這一系列主要是以 Nikon F100 所拍攝,搭配的鏡頭包含 Nikon AF-S 24-70mm F2.8 E ED VR、Sigma 50mm F1.4 DG HSM Art、AF-S VR Micro-Nikkor 105mm f/2.8G IF-ED 這三顆,另外可能有混到幾張是由 Nikon AF3 這台傻瓜相機所拍攝,但數量應該很少。我一直到 2022 年時才又購入了一台 F100,同時我還分別購買了全新的 MS-12 跟 MS-13 的電池盒,前者是裝 AA 電池,後者則是可以用 CR123A 鋰電池,好處是重量較輕,在極端氣候下表現也比較好。

這台在 1999 年推出的底片自動對焦單眼相機,是採用鎂合金的框架搭配聚碳酸酯外殼,相機本身是防塵防滴,定位上屬於中高階的機型。這台相機的對焦表現已經很不錯,它的對焦速度跟 Nikon F5 很接近,且測光系統也很先進,在底片單眼來說是一台 CP 值很高的相機。要說缺點,可能就是跟現代的無反光鏡相機或是 Leica M 系列來說,它的體積跟重量很難讓人忽視。所以我帶它出門的時機比較少,更別說還要多帶好幾顆替換鏡頭,上面提到的三款鏡頭,沒有一顆是小巧輕便型的。

但回到相機本身的表現來說,我覺得它的操作很直覺,就是 Nikon 傳統的使用模式,同時也是非常先進的底片單眼相機,拍攝時不需要考慮到太多的操作,光是專注在構圖上也能拍下很不錯的照片。二手市場中 F100 也算是主流之一,價格從 3,500 到 18,000 都有,主要還是跟機身品相有關。對於喜歡底片攝影的人來說,除了上回我介紹的 F75 之外,F100 也是我很推的相機之一,雖然它比較重但相對的防塵防滴很適合多種場景,專業的攝影需求也能應付,可以說是現代化的單眼相機之一。

這個系列中使用的都是過期底片,包含 Fujifilm XTRA 400、Fujifilm Natura 1600、Kodak T-Max 400,都有降低 ISO 來拍攝,其中 Natura 1600 降最多,幾乎要降到 ISO 100 才能有較好的顯影。底片的效期應該都在 2008 年,而拍攝的時間是 2022 - 2023 年之間。雖然過期底片有另外的風味,但還是效期內的表現最好。

2025-01-01  -  duncan Email  -  177  -  當式攝影 - 讀者回應

在帶著 DSC-P1 出門那天,我也同步攜帶了 XT-4 跟 Leica 50mm 這顆老鏡出門,享受手動對焦的拍攝樂趣。我先到微樂客逛逛想尋找韓團的黑膠,但這間唱片行剛開幕沒多久,地下室的黑膠樓層還沒營運,一樓雖然也有黑膠唱片但數量不多。韓團引進的黑膠很少,我想跟市場消費主流不同有關。韓團唱片賣的其實是隨機的小卡,CD 本身反而是無關緊要的配件,這一點我覺得很可惜,畢竟老派的我還是覺得音樂的本質才是重點。不過市場是多元的,明星卡本身也形成另一種經濟體系。另外誠品音樂一直忽視韓團的市場,我也覺得很訝異,既然要銷售音樂產品那就應該要更多元一點,更何況這不是小市場。

我從審計新村這個方向一路往勤美術館前進,從最早開方式的勤美術館一路到現在由隈研吾設計剛開幕的獨特建築,見證了這個區域不同時期的樣貌。由於才剛開幕,人潮實在太多,所以只在外面走走拍照,想另外找人潮較少的時刻造訪。白天洲際酒店這邊與夜晚點燈的樣貌大不相同,但建築物中間的開發廊道別有一番風情。前天分享的 CCD 相機拍攝影片忘了提到,台灣現在的都會區隨處可見綠色的植栽,以前我很羨慕國外的都會區跟森林結合在一起,如今我們的城市也是如此,這是近十多年來的演變,上次影片中幾乎每一張畫面都有植物。我們一直都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只是沒有比較的時候察覺不到而已。城市是如此,相機也是如此。而近代相機配上老鏡,又有一種新舊融合的特殊氛圍。

2025-01-01  -  duncan Email  -  124  -  當式攝影 -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