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與變數管理
需求是開發過程中最大的變數。之所以會進行前期的詳細規劃,就是為了避免用賭博心態、直覺猜測來進行產品的開發,然後得面臨後續不斷的打掉重來,或循環繞圈。
在進行產品規格書製作時,常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於資料蒐集與架構反覆推敲的過程中。以一個看似簡單的會員功能為例,從新增、編輯、刪除等基本操作開始,進一步需要考量個資相關欄位的設計,並遵循國內個資法或歐盟 GDPR 等法規。這些規範不僅影響功能設計,還會牽涉到會員等級的設定。例如我們先前提到的會員紅利系統與訂閱服務機制,這兩者並非完全獨立的產品。
會員紅利系統著重於一般消費所累積的回饋點數,會員根據消費金額的多寡會有不同的等級,並延伸出更多功能需求,如消費紀錄、點數累積與兌換。如果進一步實現異業結盟功能,例如與 Happy Go、亞洲萬里通或銀行信用卡紅利進行點數互換,則需要考量更多技術整合問題,甚至需檢視相關合作廠商的 API 規範。
另一方面,訂閱服務機制通常架構在既有會員系統之上,這樣可避免重複開發,但因訂閱服務與消費紅利功能是分開的,需額外設計獨立的等級與限制。訂閱服務的不同項目與條件,則進一步增加系統邏輯的複雜性,需在功能規劃階段與開發者深入討論與確認。
因此產品規劃並非僅依靠商業面討論結果直接展開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深入考量系統邏輯與細部功能。這樣的規劃過程,將直接決定產品的完整度與實用性。
◎善用 AI 工具提升效率
如今生成式 AI 的快速進步,能顯著減少功能規劃人員在基礎作業上的時間投入。以下我將以實際案例說明,如何運用生成式語言模型來提升開發效率。不過,這裡需要先強調一個關鍵概念:生成式 AI 雖然能產出大量內容,但並非無中生有地提供完整、可用的系統架構。這些生成的內容中,許多可能無法直接使用。
因此在使用 AI 輔助時,使用者需具備該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判斷與優化生成的內容。AI 所產出的初稿通常需要不斷調整提示詞,經過多次修正後才能生成一份具備實用價值的基礎文件。這些基礎文件為後續的修正與優化提供了起點,從而大幅縮短時間成本。我們可以將節省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功能設計、系統邏輯,以及商業模式的推論與模擬,這才是使用 AI 工具的真正價值,也是我希望與大家分享的核心理念。
以下的案例展示了我如何運用提示詞讓 AI 生成基礎內容。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範例僅經過提示詞的修正,並未進行細部優化,目的在於讓大家了解 AI 的產出能力與局限性。實際上,像會員紅利系統與訂閱服務機制這類應用,仍需進行大量的調整與完善,才能真正滿足需求。
上圖是我平日使用這些工具作業的螢幕截圖,也是本篇文章寫作時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