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金閣寺之後,在金閣寺外的巴士站看了一下站牌,等不到十分鐘便搭上一班前往銀閣寺的巴士(忘了是幾號巴士了)。這巴士行駛到一半進入了巴士總站,我還迷迷糊糊搞不清狀況,旁邊一位帶著小朋友的媽媽,用日語比手劃腳跟我說要下車改乘換另一台車。於是急急忙忙下了車,改搭另一台巴士。我猜應該是司機先生需要換班休息了吧!
車子快到達銀閣寺時,遠遠就看到一個「大」字,在金閣寺旁的山丘上,也有一樣的「大」字,本來我還以為這是什麼「結界」哩!果然漫畫看太多了,哈~這大字在京都車站所拿到的地圖上也有標示,這是佛教徒的御盆節(Obon,盂蘭盆節)活動之一。
每年的8月13日到16日是慶祝御盆節的時間,這是日本的三大節日之一,8月15還是國定假日哩!在京都每到御盆節就會有送火的儀式,所謂御盆節是祭祖的節日,這有一點點類似我們清明節的意思。在古代,日本人在晚上送靈魂回歸冥府的時候,會往天空丟擲火把,之後這習俗就演變為迎火與送火的儀式。
通常在8月13會點起「迎火」,16日會燒「送火」,這都是要照亮祖先們回家之路。在銀閣寺附近的「大」字,大約有一百平方公尺,稱為「大文字」。而金閣寺這邊的則是「左大文字」。除此還有西山的「妙」,東山的「法」,.嵯峨野的「鳥居形」圖案,.西加茂的「船形」圖案。這六座山用火把拼成的文字與圖案稱為「五山送火」。(明明是六座山偏偏稱為五山)
「五山送火」還有一說是弘法大師利用這個來去除當時流行的疫病,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總之這習俗流傳到了現在。雖然看不到五山送火的情景,但還是可以看到光禿禿的字哩!
在銀閣寺站下車時,還得走一小段路才能到銀閣寺。這周遭有兩三個站牌,依個人所搭乘的公車會有不同的下車地點。這裡有日本知名的散步景點「哲學之道」,這條石板步道是沿著古代運河的河岸所鋪成,全長有兩公里,春分時間來臨可以看到繽紛的櫻花,秋天到訪則可以看到火紅的秋葉,是一個很悠閒的步道。
以前有位知名的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經常在這裡沿著河岸散步,所以後來稱之為哲學之道,從這邊可以通往若王子神社。除了哲學之道很漂亮之外,L型的另一端入口,景致也非常的美麗。不過這一段通往外面鬧區的主要道路並不長,大約只有三百公尺而已。我覺得這裡的步道,算是銀閣寺的一大特色。
銀閣寺與金閣寺其實有些淵源,目前兩間寺廟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它們也都是幕府足利將軍所建造。金閣寺是三代的足利義滿將軍所建造,而銀閣寺則是由八代的足利義政將軍建造而成。
銀閣寺建立於文明十四年(西元1482年),原本也是足利義政的山莊,在十四世紀日本陷入南北朝分立的局面,整個局勢都操控在足利將軍手裡。三代的足利義滿剛好是在南北朝統一的時代,但八代的足利義政則面臨了戰爭跟瘟疫之苦,百姓民不聊生,當時建造銀閣寺的一大主因,在於撫慰那些因戰亂與瘟疫所失去生命的人們,這也是銀閣寺看起來如此樸實無華的原因。
在文化上,金閣寺與銀閣寺也反映出北山與東山文化。金閣寺的前身是北山殿,三代的足利義滿完成了南北朝統一,也因此當時的文化較為奢華,足利義滿當時鼓勵與明朝交流,所以整體文化充滿了華麗的宋、元、明三朝的風格。包含當時茶道的盛行,可以看出整體文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