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隻觸控筆,分別是近日拿到的53 PENCILCubii、跟Just Mobile AluPen。在FiftyThree的Paper App使用上,他們自家的藍芽觸控筆PENCIL最好用。

我的觸控筆

而在其他App的使用上,Just Mobile AluPen的手感很不錯,可能因為我手掌大的關係,這麼粗的筆拿起來感覺很好。(但是我才用了一年多,筆頭就破了,雖然還可以用,但感覺不太爽快)

Pencil觸控筆與Paper App

至於打著設計師品牌的Cubii除了可當原子筆來用的雙寫用途外,觸控的手感到沒有特別的感覺。當然價格上也是成這樣的走勢,最好用的最貴。PENCIL有不同包裝,有的包裝有加送一組前後海綿頭,有的沒有,購買時可以注意一下。我買的這個圓桶狀包裝,裡面有加送一組前後頭。前後頭也可以單獨購買,算是消耗品。

Pencil觸控筆

如果沒有要畫畫,我是覺得不需要買觸控筆,手指頭會比觸控筆好用很多。至於畫畫喜歡用Paper這個App的話,那不用考慮了,就是買一支53 Pencil的筆吧!

插畫

[全文:]

在Paper這個畫畫的App剛推出時,我就付費下載了,付費跟免費的版本差異是App內建畫筆的多寡,免費只有一支筆,付費則是開放全部的功能。記得當時我跟朋友推薦這款App時,有朋友很訝異的問我說,你也會畫圖?我心想難道要會畫圖才能下載或購買這個App嗎(我是不會畫,但我喜歡塗鴉啊!),哈哈。其實我不太會畫,只不過是買了幾本書回來自修,娛樂一下小孩跟自己而已。

插畫自修書籍

我成長的歷程裡,對很多事物都感到有興趣,但一直以來伴隨著我最多的應該就是閱讀這件事。至於其他才藝,我學過的東西也不少,畫畫、珠算、速記、國術、空手道、手工藝、笙、口琴、演講、寫作......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

而到了我開始有自我學習意識與能力時,我努力的訓練了某一部分的興趣,將其轉換為一種專業,包含我現在從事的資訊相關工作、攝影、或是合氣道。當然也有轉換失敗的,例如中醫。

說起來也有趣,這些在我具備自我意識開始去學習的技巧或專業,一開始並非我真正的興趣。例如中醫跟攝影,是因為EX有興趣,我是陪著去學的,但到後來我反倒是累積了較多的東西在身上。

這陣子看著我們家兩小展現的特質、在職場上訓練同事的一些體驗、以及跟老婆聊到一些跨領域的研究,讓我不禁又回想起我個人的這些歷程記錄。

我認為每個人天生都具有某些天份,但這些天份卻不一定是你的興趣,同時也不一定就能發現或掌握這項天份。而我們感到有興趣的東西,不見得對我們的生活有實質的幫助,同樣感到興趣不見得就一定能掌握關鍵能力。

所以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我一直希望我能陪伴他們發現自己的天份,掌握那個關鍵的能力,同時也試著讓天份可以跟興趣結合。而在這部份我需要做的,就是仔細觀察、鼓勵、同時給予適當的環境。

例如我們家兩小跟我一樣,對於音樂的旋律有特殊的能力。我從沒要求他們去聽歌、或者去唱歌,但當我習慣聽某些專輯,他們跟在我旁邊聽時,自然而然就會跟著哼唱,然後也對這些產生了興趣。有時候很厲害,只聽過一遍,就已經可以自己哼著副歌的旋律了,我都不知道是那歌太芭樂(意指很大眾化,能夠朗朗上口),還是他們真的有這個天份?

我有想過,若我沒有營造出聽固定音樂的環境,比方說我若是只聽廣播,小孩在這方面的天份也許就展現不出來了。所以給予適當的環境去觸發天份,真的是很重要的。

至於興趣,有時候我認為習慣遠比興趣來的重要很多。例如我喜歡閱讀沒錯,可是能讓我一直喜歡這件事的原因,我認為是因為我一直維持著閱讀的習慣。如果我沒有閱讀的習慣,我想久了對於閱讀這件事,也難以稱上興趣了。

想要學習一件事,或是培養一種專業能力,應該要營造一個適當的環境,然後養成固定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別去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如此一來應該就有機會發現自己在某個領域裡的天份,同時又能跟興趣結合。當然學習的本身,勢必會有所投入跟付出,多數時間還不成正比。同時不只是努力,也會遇上挫折跟困難,要持續進行需要一點傻勁,或是把這過程當做是精神力的鍛鍊之一。(武術的養成,其實有很大的部份是在這個層面上)

關於跨領域,我始終認為這不過是一種關連跟看待事物的能力而已。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被教導各種事物,累積不同的經驗。但也因為如此,我們就被限縮在自己的認知裡。我記得以前練合氣道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天人合一」的說法,在合氣道裡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境界,當我們沒有人我,跟宇宙合一時,也就不爭。而我把這個概念,廣泛的應用到了其他的事物跟關連裡。

例如我認為中醫的理論跟計算機科學有關,同時也跟武術有關。實際上真的也是如此,中醫跟武術都講求陰陽、平衡、五行。而計算機的演算,同樣也跟陰陽(0與1)、五行(因果、特性、生剋)有關。

以前跟網友談論過我對這些東西的想法,有些人很直接的跟我說你想太多了,根本都是穿鑿附會的概念。但其實就因為這些胡思亂想,穿鑿附會,才讓我得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某些東西的共通點。

而現在不論在哪個職場,跨領域人才或研究一直都是很夯的議題。實際上的跨領域,是真的需具備兩個領域裡的專業與知識,但隱形的跨領域,是你必須有能力在兩個領域以上的事物,去找到他們共通或可以結合的地方。因此跨領域的專業或許容易擁有,但這樣的人才跟研究主題卻不易出現。我常認為Apple其實就是把跨領域應用的最為透徹的公司之一。

回歸到原始的主題,學習是一輩子的功課,如果可以發現自己在學習上的盲點,不論是觀點、技巧、作法,只要找出這個問題點,並且試著來解決它,或許就能讓生活更加平衡。而關於下一代的教育,一昧的塞,也許不是個好主義,幫助小孩找出讓自己更平衡的方法,或許會是更佳的作法。

P.S.
關於限制,「你有辦法一筆畫就把這9個點連起來嗎?」這應該是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九個點,如何用四條線把所有點串起來。

以前在合氣道練習時,也有一個關於限制的習題。多數人在被攻擊者抓到時,全身都會因此而緊繃,通常一緊繃就很難施展技巧來解脫施術者的控制。

當時老師曾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觀念,你只是某個區域被限制住而已,其他區域是自由的,那為什麼拼命的要從不自由的地方解脫,而不是從本來就自由的地方來逃脫呢?

通常我們都會用單手抓單手的技法、或雙手抓單手的技法來體驗這個限制。而當自己限制的意念解開時,要施展適當的技法逃脫施術者的控制,就會容易很多。

也許可以說這是心理因素,但實際上它讓我們放鬆,也讓施術者無法察覺我們的下一步,這才是較容易解脫的原因。

其實,這些觀念,都跟我們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啊!而我感到困擾的是,我不知道如何適當的跟兩小,分享我所知道跟累積的這些觀念。

延伸閱讀:
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

攝影與合氣道

十年磨一劍

合氣道的精神

提包包的男人

排擠效應

都是MSVCRT.DLL惹的禍





2015-06-18  -  duncan Email  -  2483  -  影像日記 - 讀者回應

回應管理, Pingbacks:

這篇文章還沒有 回應管理/Pingbacks ...

讀者回應:


你的Email位址將不會顯示在這個站點.

您的URL將被顯示.

允許的XHTML標記: <p, ul, ol, li, dl, dt, dd, address, blockquote, ins, del, span, bdo, br, em, strong, dfn, code, samp, kdb, var, cite, abbr, acronym, q, sub, sup, tt, i, b, big, small>
Enter this code:
authimage

(換行會被轉換為 <br /> 標記)
(將你的姓名及Email及網址記在Cookie中)
(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寫訊息給你(不會顯示你的Email).)

上一篇文章: 沖繩八日自助遊行程與注意事項下一篇文章: 今年的畢業典禮很梁朝偉─給畢業生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