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時我在「舊鞋救命X伯利恆倉庫」的社團中,看到了一篇「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舊鞋救命救非洲?東非國協:盼立法禁止二手衣鞋捐贈」的文章。因為剛好最近準備汰換鞋子,想把狀況還好好的,但不太穿的鞋子捐贈出去,所以看到這篇文章就特別留意了一下。(我們在去年也捐過一批鞋,大人的、小孩的都有)
褚士瑩這篇文章的論點大概是:
『一、東非幾個你心目中所謂「需要幫助的國家」,包括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布隆迪、盧安達等國所組成的「東非國協」(East African Community,EAC),已經提案要制定公約,從 2019 年開始禁止二手衣物鞋子,通過慈善捐助或商業販賣的形式進入東非。
二、請花一分鐘想一想這個問題:「一個這麼顯而易見的好計畫,為什麼受捐助的國家卻想要立法禁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樣的行為帶來的傷害,遠比幫助來得大。只有停止這種「援助」行為,這些國家才有可能開始推展本地製造業,增加就業機會。
三、根據調查,從 1980 年到 2000 年這短短的 20 年之間,捐到非洲的二手衣物,正是非洲紡織製造業就業人口衰退 50% 的元兇。一個被迫斷絕的產業,需要多少年才有可能重新復興?諷刺的是,這個調查,正是「買一捐一」的鞋商 TOMS 在 2008 年做的。你好心捐到非洲的二手衣、二手鞋,就是這種殘忍的舉動,恰恰跟你的本意相反。
四、你的捐助想要解決問題?還是追求光環?貧窮的國家需要接受幫助是事實,只是他需要的幫助,可能跟你想給的不一樣。送給窮人再多、再好的鞋子,也不會解決讓這些人一開始就沒有鞋子穿的根本問題:「貧窮」。但創造就業機會卻有可能治本。
五、跟不上時代的行善觀念,事倍功半。另一件你不知道的事,是對於非洲東北部吉布地共和國的人來說,這種二手衣鞋,還被暱稱為「二手衣之這次誰死了?」(who-died used clothes)。對當地人來說,衣物應該是穿到破得不能再破了才換新的東西,所以只要是堪用、甚至看起來簇新的衣鞋,一定是屬於死人的,才有可能用不著而被送掉。
六、你真的以為你的舊衣舊鞋,可以拯救世界嗎?還是你以為你是生來拯救非洲的?你的善行,或許恰恰讓無能的當地政府,有更多苟延殘喘、不思改進的藉口。你之所以淘汰一雙鞋,很可能是因為它的鞋跟已經磨歪了,再穿就會扭到腳。你以為非洲人就不會扭到腳嗎?
我只能懇求你,請別這麼殘忍。真的有心要捐,就捐錢吧!或者,關於捐贈物資與幫助國外貧童的方式,我之前在這個專欄其實已經寫過很多了!舊衣舊鞋不是不能捐,臺灣的二手冬衣就近捐給南方澳的宜蘭漁業工會,讓來自東南亞的漁工冬天可以保暖,這種情況我就完全舉雙手贊成的。在你瞭解其中的差異之前,先做點功課吧!』
我當時看到這篇文章時,白眼整個翻到了頭頂,真的是翻到不能再翻的狀態。
前陣子我看到寶爺的一篇文章,當時是先看到他去西寧,我還想說現在電商越作越大,還做到青海去了。後來才知道他跟朋友扛著零食,文具,跑到當地的偏鄉送給那裡的小學生。
我看了很感動,所以在私人領域裡轉 PO 了這篇文章。當然我心想,應該還是會有酸民說,台灣需要幫忙的人那麼多,為什麼要跑到中國去。或是中國人對我們有敵意,為何還要幫助他們之類的......
中國的經濟繁榮,是有目共睹的,對於我這個從民國86年起,就去大陸出差跟工作的人來說,更是見證了它經濟崛起的整個過程。既然它這麼繁榮,那為何偏鄉還那麼貧窮落後?這就是城鄉差距,跟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而這種現象,世界各地都有,我們台灣的雲林,不也是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小孩深受環境污染之苦,家長無力搬遷逃離那個區域(台塑六輕帶來了工作機會,但也帶來了籠罩健康的陰影)。台灣最貧窮的縣市,就是雲林,擔任過8年的雲林縣長蘇治芬曾說:「雲林窮得就像台灣的非洲」。
我認為這種文章,就真的是 X 話之王。為此回台中之後,我想要搜尋相關資料,無奈類似的資料並不多,所以就僅以自己的觀點,提出我的看法。
一、這個問題的根本,怎麼沒人想到為何當地人寧願選二手的,癥結點是買不起吧!如果能夠買得起,誰願意穿二手衣物。當地的成衣業,不是只能做內銷市場,而還能拓展外銷市場。台灣地狹人稠,當年我們的成衣業如此發達,難道是靠內銷市場嗎?
二、紡織業只是就業行業的一環,拿一個單一產業,跟政府政策來說明,我真的有很大的疑問?國家立法禁止對於人民有利的法案,這種例子層出不窮,尤其是在非洲國家。
舉烏干達為例,因為長年的內戰跟錯誤政策,導致該國經濟遭受巨大困難。烏干達政府被透明國際評為世界上最腐敗的政府之一,在滿分為10分的評分裡只獲得2.4分。你相信這樣的政府?我們的腦子壞了嗎?
上面這篇文章提到一些紡織業的現況,在原料方面,儘管埃及本土的確擁有一些有名的紗線、面料和輔料,但其缺乏更多其餘種類,埃及70%的紗線面料和80%的輔件必需靠進口。
非洲紡織業的最大問題,不是二手衣物,而是製造工業落後,當地人力成本低廉、坦桑尼亞還是著名的棉花生產國、埃及的長絨棉和超長絨棉的年均產量佔全球比例高達35%。這些都是有利條件,但現階段的問題是經營成本太高、外貿體系不完整、設備的進口稅太高。
從原材料種植到面料生產,再到紡織成品加工,非洲還未形成完整的紡織產業鏈。儘管部分國家盛產棉花等原材料,但大多數非洲國家不得不大量進口紡織面料再進行成品加工,非洲紡織加工的產品附加值很低,這也凸顯了非洲薄弱的紡織工業產能。這才是紡織業起不來的問題,把這些怪到二手衣,忽視了產業中興的根本問題,這算哪門子的作功課?
四、我捐鞋哪裡要追求光環?我捐了一雙鞋,馬上解決了當地人無鞋穿,被沙蚤咬的問題。那麼多的記錄、影片,是看不見嗎?我從沒想過解決貧窮的問題,因為那超出我的能力範圍。我也知道創造就業機會才是治本,但你連治標都做不到了,談治本,這不是標準的 X 話王嗎?
五、拿一個區域的文化來說嘴,這實在蠻可笑的。當地人如果不穿這些衣服,又何必來抵制這些衣服,說它造成了當地紡織業的衰退。到底有沒有邏輯啊?看一下這一個公視的報導,感受一下當地人的心情。
六、我從沒想過要拯救世界,我只是舉手之勞,看了誰被沙蚤咬,不忍心而已。我的善行跟無能政府有相關,就算我沒有善行,無能的政府一樣無能。兩個不能比較的東西,硬要說成因果。他的苟延殘喘、不思改進,竟然是因為幫助他的人太多所造成。這也太把問題單一化了吧!
一個國家要興起,最根本還是在於教育。人民的眼界開闊了,就會推翻無能的獨裁者或是政府體系,之後才會迎來復興。而在這偉大的目標之前,我們僅能盡己之力,幫幫小忙。
要募二手衣物其實沒有想像中容易,要把資源運送到非洲,更需要出錢出力。你大力疾呼大家捐錢,那做點事出來在說吧!出一張嘴,抹煞他人努力的一點小成果,真的是 X 話王之最。
苦勞網的一篇文章,在結尾有寫道:『講了那麼多,究竟這些衣服捐是不捐呢?人們總是會想尋求一個簡單的答案或是行為準則。二手衣是個問題,但二手衣的問題需要被放進資本主義發展歷史,被放進全球南北貧富不均、被放進新自由主義政策架構中,才能獲得深刻的理解。既然問題這麼複雜,自然不會有簡單的答案。事實上,我們也應該拒絕任何簡單的答案。這些問題解決的層次並不在於個人選擇捐或不捐,或對某些產品買或不買,而在於我們如何嚴肅地看待它們,思考、採取行動以改變整個體系。』
但我是看到那些貧窮偏鄉,是連買都買不起。我捐鞋是為了救急,而不是救窮。救窮,我無能為力,救急我還辦的到。最後,這讓我想到921時,隔了半個月後,我回到台灣,因為公司休假,所以去了南投當義工。當時物資捐贈一點都不缺乏,而且還源源不絕的送進來。但最大的問題是在政府的救援體系,真的是荒腔走板。導致後來物資腐敗,或是佔用物資等事件發生。
當年的南投縣政府,還用了兩億多的捐贈善款,去編列完全沒用的一百廿多本重建規劃報告。除了這個之外,善款成了大家搶錢的目標,相關新聞我印象還有,但沒有仔細去搜尋。但民團體在救災上,卻是實實在在,真正在幫助當地的居民,而這些其實很少被報導出來。因為我參與其中,所以深深痛恨官僚體制,跟民間團體的無奈。不知道為什麼非洲的這個議題,腦海裡自然浮現當年921的狀況。
我覺得治標、治本一樣重要。當你想宣傳治本之法時,若其與治標牴觸,應該仔細思考一下,這件事的面相是否如此單純。當你呼籲別人做善事先做功課時,也應想想自己何妨也應該如此。說人家做善事是為了光環,那就表示你腦子想到的就是這些事。我被人家幫助過,也幫助過很多人,我從沒想過光環問題。至於解決問題,我比較務實一點,先解決眼前看的到的。
延伸閱讀:
來自烏干達的現場說明
回應管理, Pingbacks:
這篇文章還沒有 回應管理/Pingbacks ...
讀者回應:
上一篇文章: Phillip Island Nature Parks-菲利普島自然公園一日遊下一篇文章: 亞拉河谷酒莊與丹頓農山一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