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書裡面,有一套書是經過朋友推薦才買的,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兒,目前已經出到第五集了。這些年來其實我已經很少看史書類的書籍,認真要回朔到上一次這麼認真的時候,應該是國中時期吧!當時在課後國文老師對我的期許較高,總要求我要背左傳跟史記,這大概是我讀歷史最認真的時刻了,現在想想挺有趣的,我念歷史是因為國文課而不是歷史課。

接下來的求學生涯裡,接觸到的都是晚清民初的近代史較多,而這之後我花比較多時間閱讀的是國共的歷史(我都著重在毛蔣之間的故事上,這到比較像是研讀人物誌),這可能跟時代背景有關,在之前要取得比較客觀的資料並不容易,偏偏我對這個還挺有興趣的,所以也認真閱讀了一段時間。現在回想起來,倒是一片模糊只剩下約略的印象。而更早背誦的那些古文,早就通通還給老師了,由此可見填鴨式的背誦,效果並不大。

明朝那些事兒是先從網路上發表,然後才出版成書的,書裡用比較戲謔性的方式來陳述史實,好讓讀者對於歷史的故事產生興趣,進而喜歡上歷史。閱讀過之後,我覺得裡是課本應該改成這個方式,這實在比古版的敘述要來的有趣太多了。

其中光是第一集裡,我就學到了很多不知道的典故,其中有些是以往有學到的知識,但並沒有這麼的深入。例如明代的科舉制度,以及「連中三元」的典故。這一系列的書籍,其實閱讀起來相當的精采,並不會有像是在閱讀歷史課本的感覺,反倒較像是在看大清王朝之類的小說。而以古鑑今,最近在閱讀這書時,我都會聯想到近日工作上的狀況。

其中在朱元璋除掉胡惟庸之後,廢掉了丞相制度,這一段故事以及後續整個大明制度的演變,讀起來感受真是複雜。節錄一小段書裡的內容:

『我們就此開始吧,還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這次我們的主角還是張三,他剛剛當完了地主,這次我們仍然用他當主角,但在丞相這一篇中,他不能直接當丞相,而是要先當村長。

張三當上了某村的村長,他就要開始管理,每天他會從村東頭逛到村西頭,看甲家的門有沒鎖好,乙家的兩口子有沒有吵架,村子不大,一天可以逛兩三趟,完事後回家睡覺,這就是村長的管理生活。

不久,張三當上了鄉長,鄉很大,他要逛一天才能走一圈,於是他開始兩天逛一趟,把工作交給村長負責。

由於工作出色,張三當上了知縣,他每天再也不能去逛了,他全部的時間要用來批示鄉長們報告,並完全信任他們。

之後張三不斷陞官,從知府到布政史,再到丞相,全國都歸他管(我們假設沒有皇帝),這下子張三就忙了,他連看奏章的時間都沒有,每天見無數的人,忙到晚上還沒完,各個部門的頭頭腦腦都要找他,而他一個人要對這些部門的提議作出決斷,他實在太累了,於是他找了一個人幫他的忙,並把自己的權力分一部分給他。

大概情況就是這樣,張三的位置就類似皇帝,他找來幫忙的那個人就是現實中的丞相。

由於全國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個人來,把一部分權力交給他。

相信大家已經理解了丞相的由來,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卻包含了政治學上一個非常深刻的理論--分權制衡理論。

......

[全文:]

因為這些原因,皇帝是並不喜歡那些丞相的,他們都像朱元璋一樣,十分想把這個職位取消,但問題在於,如果取消了這個職位,所有的事情就要自己幹了。可是辛苦當上皇帝並不只是為了幹活的,他們還要享受生活,自己並不是鐵人三項賽的選手,沒有那麼強的精力。所以這個職位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朱元璋干皇帝為止。

朱元璋從小吃苦耐勞,小伙子身體棒,精神頭兒足,飯量大,一頓能扒好幾碗,他不但是鐵人賽的冠軍級選手,估計也練過長跑耐力還很強,在他看來,把丞相趕回家,不過是多幹點活,自己累點,也沒什麼。於是歷史上就留下了勞模朱元璋的光輝事跡。

吳晗先生統計過,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僅僅八天內,他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處理四百件事情。

這真是一個讓人膽寒的數字,朱元璋時代沒有勞動法,他干八天也不會有人給他加班費。但他就這麼不停的幹活,這也使得他很討厭那些半天說不到點子上的人,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就表現了這一點,當時的戶部尚書茹太素曾經上了一篇奏折給朱元璋,朱元璋讓人讀給他聽,結果讀到一半就用了將近三個鐘頭時間,都是什麼三皇五帝,仁義道德之類,還沒有講到實際內容。朱元璋當機立斷,命令不要再讀下去,數了下字數,已經有一萬多字了。

朱元璋氣極,命令馬上傳茹太素進見,讓侍衛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頓。

可以看到,廢除丞相制度後,朱元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過他並不在意,因為在他看來,多幹點活就行了,然而事情遠不像他想得那麼簡單。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皇帝和丞相之間的權力制衡關係,我們用另一種方式來表述。

雙方的關係其實可以用拔河這個運動來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別在繩子的一頭,向著自己的方向拉,這項運動並沒有裁判,但卻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則,那就是不能太過分。雙方的進退都有一定限度。

這個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實踐劃定的,他告訴拔河的雙方,哪些事情是皇帝可以做的,大臣不能干涉,而哪些事情是大臣應該管的,皇帝應該允許。

在那上千年的皇帝與大臣的博弈中,這一規則在不斷的完善。雙方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就在這樣的規則中,權力達到了平衡。

而朱元璋不守規則,改變了這一切,他把大臣們拉得東倒西歪,並宣佈他們從此被解雇了,然後拿著那根繩子回家晾衣服。

他似乎認為這樣就解決了問題,權力由他一人掌握就可以了,不再需要所謂的平衡。

事實證明他錯了,歷史規則不是小小的朱元璋能夠改變的,既然朱元璋並不喜歡這種平衡,歷史之神將給他和他的子孫安排另外的拔河對手,而這個對手與之前的那些人不同。

他們也不守規則。』

為什麼引用這一段呢?我最近也有類似的感受,以工作的理念來說,我向來奉行專業經理人的制度,也一直了解分權負責的重要性。不過這陣子來,我所處的環境有點類似歷史上發生過的種種故事,身處在其中的感受真的是難以言喻。

昨天假日加班時我跟同事聊到組織上發生的事情,其實身邊發生種種困擾,嚴格來說都可說是小事,不過就長遠來看,有些東西是大是大非的事情,舉例來說,今天總統當權,他的家人不論什麼原因,只要他不需負擔責任,沒有職權,就不應該插手國家大事。如果不遵守這最基本的規範,怎麼說都是不對的。

而對於這組織內的人來說,就像是書裡提到朱標(原先的太子)曾因為朱元璋的好殺,曾跟他老爸說:「皇帝是堯舜一樣賢德的君主,大臣才會是擁護堯舜的臣民。 」歷史裡不斷上演的情節,有時總讓人有似曾相似之感,所以近日閱讀這一類以正史為基礎的故事,還蠻能跟生活上的周遭相對應。在繁重的工作跟鬱悶的心情下,還挺有解壓的效果,跟大家推薦一下這一套書。





2008-08-17  -  duncan Email  -  5051  -  書的迷戀 - 回應(3)

回應管理, Pingbacks:

回應來自: pathway921 [訪問者] Email
同學也推薦給我看。可惜我還沒時間去看。前天剛看過他的報道。
作者 當年明月 原名 石悅
是廣東的海關的公務員,成名后調任海關雜志《金鑰匙》的編輯。
聽說大家都沒有想到他能寫出這樣的東西來。
大致是大家很認可他說的一句話:“
比我聰明的人沒有我努力,比我努力的人沒有我聰明,和我一樣的人沒有我會堅持。”
全文連結全文連結 2008-08-30 @ 20:51
回應來自: Kenming Wang [訪問者] Email · http://www.kenming.idv.tw
我才剛剛在看這本書第二集。 ^^
這是我買了五本以後又再次重新閱讀的,很少有正史能如同作者寫得如此精彩的。
先前我也曾寫過該書的書評,可以參考。
http://www.kenming.idv.tw/index.php?title=a_ayfa_ca_aola_a_a_e_pao_ao_a_a_aps_a_pa&more=1&c=1&tb=1&pb=1
全文連結全文連結 2008-09-06 @ 01:59
回應來自: duncan [成員] Email · http://duncan.tw
這一系列的書真的很好看,以古鍳今很多場景似乎不斷的在輪迴上演中,哈~
全文連結全文連結 2008-09-08 @ 07:59

讀者回應:


你的Email位址將不會顯示在這個站點.

您的URL將被顯示.

允許的XHTML標記: <p, ul, ol, li, dl, dt, dd, address, blockquote, ins, del, span, bdo, br, em, strong, dfn, code, samp, kdb, var, cite, abbr, acronym, q, sub, sup, tt, i, b, big, small>
Enter this code:
authimage

(換行會被轉換為 <br /> 標記)
(將你的姓名及Email及網址記在Cookie中)
(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寫訊息給你(不會顯示你的Email).)

上一篇文章: 京都市-[每日一圖]2008.08.13下一篇文章: 音羽の滝-[每日一圖]200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