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al Botanic Gardens Sydney

Royal Botanic Gardens Sydney

Royal Botanic Gardens Sydney

[環境]
Royal Botanic Gardens Sydney就在雪梨歌劇院旁邊,這是一個佔地很大的花園(公園),如果想要拍攝雪梨歌劇院與海港大橋的景色,這應該是最近的取景地點。公園本身有開放時間,我這次參觀時關園的時間是下午五點,大約四點半就有警車在園區裡宣傳廣播,提醒大家五點就要關門了。很可惜我這趟只進來一次,而且停留時間不到兩個小時,這裡離我居住的達令港實在有點遠,也許下回選擇住四季時,就可以每天到這邊散步。公園裡除了有許多植栽很特別之外,還有許多的野生鸚鵡,這邊的野生鸚鵡都很巨大,還會追著人討東西吃。很可惜在公園裡的這段時間Zoe睡的很好,所以沒看到一大群的野生鸚鵡。

[構思]
植物也是一個很好的拍攝主題,十多年前國外某些學院的攝影課程,在一開始對於光圈、快門、時段的掌握,通常都會選擇植物當做入門的主題。但是越是常見的景色,就越難掌握。公園裡有許多很有趣的樹木,我挑了幾種分別拍下了一些照片。第一張照片要拍攝的其實是光線透過林葉的感覺,這個類似耶穌之光的景色,通常都是指雲彩間的輻射光線。在一棵樹看到這樣的場景,也蠻有趣的,所以我從光線最明顯的區域拍下這張照片。較為不滿意的就是左下的椅子無法全部納入。

第二張照片要表現的也是光影,在夕照最為強烈的時段,光與影的對比也最為明顯。我使用風景模式,輕易的就能記錄下明與暗的對比效果。第三張照片也是相同的概念,除了樹本身長得很有趣之外,我刻意去凸顯陰影處,這時候就不刻意去保留暗處的細節,而是注重整個照片間的對比,與光影交織所產生的紋路。

[設備]
Nikon D300 &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2010-12-12  -  duncan Email  -  1541  -  我的視界 - 讀者回應

Sydney Harbour Bridge

Sydney Harbour Bridge

Sydney Harbour Bridge

[環境]
雪梨的海港大橋最為人所知的,應該就是每年跨年的煙火秀了。這座由鋼骨結構所組成的拱形橋樑,遠看是雪梨著名的景點,若是搭乘渡輪從下方經過,亦或是開車從橋上走過,都不禁讓人讚嘆它的浩大工程,近距離觀看尤其能讓人感到它的宏偉壯觀。在雪梨的時候,海港大橋與歌劇院可說是百拍不厭的主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段,不一樣的氣候天色,都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在近距離接觸雪梨歌劇院與海港大橋時,都還難以相信我能有機會親身體驗這樣的景致。對比青少年時期的我來說,這些只是會出現在電視或電影裡的場景哩!

[構思]
近幾年數位相機的發展迅速而驚人,除了數位單眼進入了全片幅時代之外,去年又推出了號稱EVIL Camera的類單眼系統。隨著這股攝影風潮的興起,坊間也越來越多談構圖的攝影工具書。我對於構圖的想法,就如同以前練習寫字一般,其中書法的練習很有參考價值。一開始我們都會從基礎的筆劃學起,接著進入臨摹,最終發展成自己的文字風格。而其實最重要的耐性,以及美感的掌握。

熟悉構圖的技巧,也是類似的模式。避免牛眼、三分法則、黃金比例、對稱性、幾何表現、輻射構圖......有關構圖的基本原則,有好多的名詞,這些如同筆劃一般。觀看其他人的作品,從中得到啟發跟感受,則是一種臨摹。最後我們的拍攝,終將成形變成我們個人風格的展現。書籍所分享的通常是一種基本的原則跟大方向,我們必須藉由熟悉這些方式,然後再發展成其他人也能感受到的風格。

這三張照片的前兩張,跟最後一張,是一種構圖上的對照。前兩張我的想法是利用不完整,去呈現出我想要表達的主題。第一張我利用16:9的格式,來表達海港大橋的銜接處。有趣的是這個構圖的想法其實來自於合氣道中的合氣杖。我在初學合氣杖時,當時老師給我一個簡單的自我驗證法則,就是握杖處(敵我皆是)都維持在三分之一以及三分之二的端點中。我在看到海港大橋時,不期然就回想起我練杖時的情景,也因此我利用橋柱當做分隔點,同時在右下方渡輪即將入港時,拍下了這張照片,當然最終的重點還是在夕陽西下後光影的表現。

第二張則是利用三分之一的拱橋來對比下方的遊樂園,遠近、大小的對比表現,不一定得透過全景才能完成,有時一半的景色所達到的效果更為驚人。這部份是構圖的想法,而在色彩上我則是透過陰暗的冷色調,去模擬類似黑白照片的效果。而遊樂園區塊因為原本的光源就較為多元,因此色彩的繽紛跟其他區塊的灰掉冷冽,又形成另一種對比。

最後一張則是很常見的三分之一構圖法則,但有幾個缺點,右下的渡輪擋住了後方的遊樂園,畫面因此少了一個有趣的元素。而以構圖表現來看,16:9的畫面效果會比3:2的畫面來的好一些。構圖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不同的觀點跟視角,對於同一種構圖法則,就會有相當大的差異性。而研究自己的構圖,不論是拍攝前的觀想、攝影後的討論、或是作品的後製,都有很多的樂趣。構圖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個性的展現,就如同字體可以透露出一個人的個性一般。

[設備]
Nikon D300 &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2010-12-11  -  duncan Email  -  1469  -  我的視界 - 讀者回應

Darling Harbour

Darling Harbour

[環境]
要前往雪梨之前,對於住宿地點一直感到很頭疼。雪梨市中心飯店的選擇很多,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區域裡。最終我只考量歌劇院周邊的岩石區,以及達令港區。當然價格肯定是影響居住地點很大的原因,原本我鎖定了四季以及福朋喜來登,這兩間的房價接近,差別在於四季是一般的海景套房,而福朋喜來登的房型高了一個等級,而且港景似乎更好,最重要的是它有住三送一的優惠,所以最終我們落腳在達令港。在達令港周遭散步相當悠閒,繞整個港灣一圈,漫步走下來大約可以花上三十分鐘,港灣雖然不大,但景色很漂亮,而且餐廳林立,旅遊機能很好。

[構思]
下午在達令港散步時,對於市中心建築群很感興趣的我,拍了不少照片。在市中心看不到夕陽的景致,因為高樓林立的關係,冬季的傍晚天色暗的很快。但其實只要離開市中心,走到海港邊就可以看到一整片金光閃閃的建築,彷如走進了黃金城一般。我在其中一個場景,發現天空有台客機飛過,隨手達起相機簡單構圖後拍下了畫面。Nikon的相機提供了照片調控的功能,所謂的照片調控是一個簡單的影像調整工具,可以將照片最佳化的作業簡易處理。我的D300出廠時提供了「標準」、「中性」、「鮮豔」和「單色」四種調控的設定檔。如果到Nikon官網上,還可以下載「人像」、「風景」的照片調控檔案,另外也有D2X的三種模式可以下載(D2XMODE1、D2XMODE2、D2XMODE3)。一般來說可以直接將檔案複製到相機中,不過相機可容納的檔案數量有限制,要使用哪一種調控檔,需要做個抉擇。如果是透過Capture NX2來處理,就沒有數量的限制。我平時拍攝時,調控設定都是設定為「人像模式」,當要輸出成Jpeg時,才會透過Capture NX2依據照片的屬性重新套用調控檔。上面的兩張照片就是利用「風景模式」直接輸出的。風景模式會將對比跟飽和度調高,因此暗部細節會較不明顯,但藍天綠地會更為明顯。使用在建築物上,也會因為對比拉高,而增加了立體度與真實感。在以往底片機要透過不同底片,來記錄與表現不一樣的色彩,現在利用數位相機只要選擇調控檔案就可以輕鬆達到類似的功能,真的是相當的方便。

[設備]
Nikon D300 &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2010-12-10  -  duncan Email  -  1548  -  我的視界 - 讀者回應

Zoe @ 科博館

[環境]
Zoe出生之後,我們的社交圈多了一個以小朋友為主的形態,我們開始帶著Zoe參加不同的Playgroup的活動。上週日我們參加了科博館的假日PG活動,現場有二、三十個家庭,看著一大群的小寶寶在草地上玩耍,畫面真的是相當壯觀,而我們的聚會還引來不認識的阿伯,拿著長焦段的鏡頭,偷偷地在捕捉這些小人們的風采。我們家的Zoe平時在家活潑好動,但個性其實相當膽小,一到了許多人的場面,就一反常態不太放的開,我想這應該是遺傳到我的個性吧!雖然我跟朋友說我個性內向,又不善交際,但似乎沒多少人相信我。

[構思]
我一直都覺得小孩是很難拍的主題,尤其時Zoe這個階段的年紀。我的攝影習慣是以不打擾人物活動為原則,說實在一點,應該是我掌握模特兒肢體動作的能力太差,由於我有自知之明,所以我也不太喜歡拍攝這一類的主題。我很享受攝影樂趣的其中之一,就是去發掘人物生活中的細節、情感或肢體表情。許多攝影構圖的書籍,通常都會建議去除不必要的背景,例如若是以小孩互動作為主題,背景就盡可能單純化。多數的時間我也都盡可能把握這類的原則,不過有時候場景難以避免時,我就會改以故事化的方式來呈現。這張照片的前景跟主題當然就是Zoe跟其他小朋友的互動,而後面的背景其實是另外一對父母,在另一端做著跟我一樣的動作,就是拿相機拍自己的小孩。我覺得這類的生活情結,也是照片很好的元素之一。

[設備]
Nikon D700 &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2010-12-09  -  duncan Email  -  1489  -  我的視界 - 讀者回應

Sydney Cove Overseas Passenger Terminal

Sydney Cove Overseas Passenger Terminal

[環境]
雪梨市的周遭有大大小小的港灣,其中Sydney Cove因為雪梨歌劇院與海港大橋的關係聞名全球。在環形碼頭的左側區域,是Overseas Passenger Terminal。這裡是國際航線專用的碼頭,經常會停靠大型的豪華油輪,比方說Queen Elisabeth II。我在雪梨停留的期間,並沒有看到大型油輪,倒是Overseas Passenger Terminal這個區域有許多豪華的餐廳,像是Wildfire幾乎是每本旅遊書籍都會推薦的餐廳。而這些餐廳的共同特色都是擁有大片的落地玻璃帷幕,而望出去就是雪梨歌劇院。這一次原本也是計畫到Wildfire用餐,但當天來的太早餐廳還未對外營業,我們實在是餓的受不了,最後改到附近的Waterfront用餐。

[構思]
一般數位單眼相機的拍攝尺寸,比例都是3:2,而數位相機大多都是4:3,當然也有特殊的比例,像是16:9、1:1 ......等等。透過不同的比例,會展現出不一樣的構圖效果。我喜歡應用16:9的比例,來表現出水平延伸的場景,在Overseas Passenger Terminal的這個場景,透過16:9可以去除掉不必要的海平面跟天空,讓建築體本身的層次與結構,成為畫面的主軸。另外在色彩的表現上,選擇透過黑白或是彩色的方式來表現,也能呈現不一樣的風貌。在上圖天空跟水面的元素都很簡潔,所以我選擇黑白的模式來表現出光影的感覺。而下圖晚霞的餘暉與雲彩,跟建築物本身的光源相呼應,因此我保留原本的色彩,還原當下的情景。

[設備]
Nikon D300 &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2010-12-08  -  duncan Email  -  1790  -  我的視界 - 讀者回應

<< 上一頁 :: 下一頁 >>